李莲英的故事,李莲英的为人处世之道
日期:2015年08月25日 分类:励志文章
李莲英为什么能留在慈溪身边?
在清朝宫廷里,那么多太监,他如何上位?来讲述李莲英的故事,感受一下李莲英的为人处世之道,有很多还是值得我们后来人学习的。
鲁迅曾说,太监、鸦片、姨太太可以说是中国的“国粹”。既为“国粹”,自然源远流长,比如太监这种,在中国少说也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历代宦官政治乃至宦官之祸屡屡见于史册,在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上,甚至影响到一个王朝的兴衰,譬如东汉之“十常侍”、明末之魏忠贤。晚清有几个知名的大太监,如安德海、崔玉贵、小德张,但其中名声最大的莫过于李莲英——当然,其名声也谈不上什么好名声。李莲英生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本是直隶(今河北)河间府大城县李家村人,野史中常说他性本无赖,曾经私贩硝磺而差点被抓下狱,后来侥幸逃脱,改行补鞋,因而有个绰号叫“皮硝李”(刘体智在《异辞录》中即说“李莲英所谓‘皮硝李’也”)。制鞋补鞋离不开皮子与硝磺,不过“皮硝李”说的并非李莲英,而是其家族从事的行当,因为李莲英8岁净身,9岁进宫,恐怕还来不及学习补鞋贩硝这门手艺。不过这也无妨,清朝时河间府盛产太监(崔玉贵、安德海、李莲英的老家相距不过几十里路),经常有人阉割了进宫去做太监,运气好的还真的发了财,家里人也得到提携。至于李莲英,则是因为家中受人欺负而净身入宫,以此为自己和家人谋一条出路。
当时宫里有个太监叫沈兰玉的,是李莲英的老乡,他见李莲英刚进宫,又不认识人,颇为可怜,恰好这时他得到一个消息,说慈禧太后听说外边流行一种新发髻(发型),但宫里太监怎么也梳不好,慈禧太后为此很不高兴。后来沈兰玉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莲英,让李莲英好好揣摩新发型的梳法,等到李莲英练得差不多了,沈兰玉便将他推荐给了慈禧太后,李莲英由此展露身手,而这也就是李莲英得宠的开始。慈禧太后对梳头极为重视,甚至有发癖之嫌。自从有了李莲英后,不管是挽髻还是簪花,慈禧太后都指定要李莲英亲自动手,不然的话,她整天都会觉得不自在。据野史《奴才小传》里说,慈禧太后对李莲英的宠信可谓是无可复加,李莲英甚至可以和慈禧太后并坐听戏;宫里给慈禧太后做的点心,要是碰到李莲英喜欢吃的,慈禧太后往往会自己少吃或者让太监拿开留好,专门留给李莲英。
除梳头外,李莲英还有个专场就是善于逢迎并揣测慈禧太后的心意。李莲英性格诙谐,喜欢说笑话,虽然小时候读书少,但讲出来的笑话玲珑圆转,并不粗俗,倒也颇招人喜欢。慈禧太后没事的时候,经常让李莲英说几个笑话来给大家解解闷,遇到这种时候,李莲英总有本事把大家逗乐,即使是说一些街面上讽刺官府的政治笑话,他也能说得委婉诙谐,让人听不出有讽刺抵触的意思。
作为宫中的大总管,李莲英也并非浪得虚名,他对于宫中的各项管理工作也是精通熟练得很。比如宫中物品的陈设位置和礼仪程序,李莲英无不烂熟于心,太监们遇到难题往往都要向他请示指教。碰到宫里有喜庆等大事,李莲英最善于安排调拨,样样完成得很出色,以至于其他王公大臣家有什么喜事,特别是慈禧太后要“临幸”的话,往往都要请李莲英先来指点一下礼仪和布置,以讨得慈禧太后的欢心。
清廷覆亡后,宫女散出宫外,后有位宫女口述了一本《宫女谈往录》,书中将李莲英比作“佛见喜”——“佛见喜”是东陵马兰峪产的一种梨,皮发黑,外表也不漂亮,看起来并不招人喜欢,可是吃起来又甜、又酥、又细、又嫩,慈禧太后喜欢吃,因而宫里管这种梨叫“佛见喜”。李莲英之所以得这个绰号,那是因为李的外表长相难有印象分,但他当起差来,处处想得周到,“宫里的行话叫‘兜水不漏’,让老太后感到放心舒服,深得太后的喜欢”,“这种戏谑而不伤雅的绰号,在宫里很多,如管陈全福叫门神爷,管崔玉贵叫小罗成,张德福叫土地爷。宫里不管谁找什么,用什么,只要问张德福,他全知道,所以才得这个外号。这位‘佛见喜’披星戴月,起早贪黑,勿勿忙忙而又有条不紊。……
像游湖这样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条,严丝合缝,不经过他的深思熟虑是很难让老太后舒心如意。”然而,李莲英在宫中也不是一帆风顺,与他同时进宫的安德海已是慈禧太后身边红人时,李莲英当时还位居下层,直到安德海被杀后,李莲英这才得以崭露头角。安德海曾在“辛酉政变”中立下大功,但其为人嚣张,凡事不知道给自己留余地,结果自取其咎。有一次,安德海想出宫去风光风光,慈禧太后便派他到南方去置办皇帝的龙衣,不料这安德海一路上招摇过市,向地方官员大肆索贿,结果被山东巡抚丁葆桢逮住并以清廷祖训“太监不得出宫”为由处死。据说,丁葆桢得到了慈安太后和恭亲王的授意,而慈禧太后也不敢声张,怪只能怪安德海过于张扬。就这点来说,李莲英远比安德海来得聪明而且低调得多。
1886年,北洋水师初具规模,李鸿章奏请朝廷派员前来检视阅兵,慈禧太后拟派醇亲王奕澴,但奕澴系光绪生父,他生怕慈禧太后猜忌,于是主动要求让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李莲英陪同前去,以表示自己没有二心。慈禧太后也想趁着这个机会让李莲英出去见见世面,风光一下,于是醇亲王便作为朝廷的正使、李莲英作为副使,前去视察北洋海军。太监作为朝廷钦差大臣外出视察,这在其他朝代不奇怪,但在清代历史上则是第一次。要是换了安德海,那尾巴肯定翘到天上去了,李莲英则不然。为了避免别人说闲话,李莲英出发前特别把慈禧太后破格赏赐给他的二品顶戴换成四品顶戴(按理太监最高只能获得四品顶戴),然后规规矩矩的跟在醇亲王后来出发了。一路上,李莲英丝毫没有钦差大臣的架子,而是一直跟在醇亲王的后来,好生伺候,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李莲英是专门派来伺候醇亲王的。就连晚上醇亲王洗脚,都是李莲英亲自给打热水,还说自己以前没机会伺候王爷,这次一定要尽点孝心,一下把醇亲王感动得连连拱手,回去后自然在慈禧太后的面前极力称赞李莲英的忠诚可嘉。
检阅时,按说李莲英也是检阅人员之一,但李莲英刻意和醇亲王、李鸿章保持距离,他拿着醇亲王的大烟袋,退后半步,低眉敛目,看起来就像是给醇亲王站班伺候的。而沿途当中,李莲英也不像安德海随意结交地方大员,他基本不出去,那些准备好了贵重礼品想要讨好李莲英的人,根本就进不了门。就这次出差来说,李莲英算是给慈禧太后挣了面子,也堵住了那些大臣们的嘴,慈禧太后也喜滋滋的说,“总算我没白疼他”。
宫中政治波诡云谲,李莲英也不是一直受宠不衰,特别是在光绪成年之后,由于太后与皇帝之间摩擦不断,作为宫中大主管的李莲英就难免有些走钢丝了。一方面,他受慈禧太后的恩宠多年,应该效忠于太后;但另一方面,慈禧太后年岁已高,光绪皇帝迟早要掌握大权,得罪任何一方,都可能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李莲英的左右摇摆,后来也让慈禧太后瞧出来了,他在戊戌政变后也就逐渐失去了慈禧太后的信任,而另一名太监崔玉贵则趁机得势,譬如到瀛台监视光绪、甚至把珍妃扔进井里这样的脏活,也都是崔玉贵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