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语录

【苏轼写的千古名句】苏轼的哲理千古名句

日期:2020年06月08日 分类:经典语录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苏轼的哲理千古名句,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的哲理千古名句

苏轼最有哲理的七绝诗,使人开悟,出了一个千古名句!

苏轼可谓古代最有才气的文人之一,其诗词文均有深厚的造诣,都有杰出的代表作。苏轼曾写过一首七言绝句诗,此诗表面上看起来就是一首写景的小诗;仔细推敲,才会领悟到其中深刻的道理。此诗就是东坡游览庐山时所作的《题西林壁》,此诗原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释义:从正面去看庐山,就是山岭,从侧面去看,就是山峰。总之从远近高低各个方向去观看,会有不同的形状。我终于发现,自己没有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原来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当时,苏轼由黄州被贬到汝州,任团练副使。路经九江,于是游览庐山。庐山绝美的风景,触发了苏轼的作诗雅兴,苏轼于是作了数首观游庐山的诗。《题西林壁》诗,正是对于观庐山后的总结。此诗描写了庐山的风貌,并借景说理,指出看问题应当全面,而不可片面,片面看问题必然导致判断错误。

此诗的结构脉络很清晰,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实写游历的所见。从不同的方向观看庐山,就会得到不同的景象。此句非常形象的表现了庐山移步即换形、千姿万态的风景特点。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借景说理,抒发思想。作者发现,自己之所以没有看清庐山的真面目,正是由于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局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峰一岭而已。这是局部的,是片面的。基于这个道理,推之于世间万物,其实也是如此。人们看问题,由于角度、出发点有所局限,看问题难免就会片面。因此,要正确的看清问题的本质,必须跳出狭窄的范围,并摆脱主观上的成见。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就是这个道理。

苏轼在写此诗之前,已然经历了数次人生的大起大落,对于人生,有过深刻的思考。此后苏轼对于事物,不单只是看其表象,更要窥其本质。此诗就是写在观景中悟出自然的道理。故而此诗既是一首优美的写景诗,也是一首内涵深刻的哲理诗。此诗写得很巧妙,深入浅出,充满智慧,亲切自然,耐人寻味,让人茅塞顿开。

苏轼的诗词作品,不事雕琢,犹如浑然天成。初一看,似乎很简单,仔细推敲,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这正是苏诗的一个特点。

苏轼的千古名句

题西林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赤壁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后赤壁赋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东栏梨花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江城子·十年生死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蝶恋花

枝上柳绵吹又少唬天涯何处无芳草?

多情却被无情恼。

鹧鸪天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水龙吟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写的千古名句有哪些?

1、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2、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3、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

7、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8、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9、不惜故人稀,但恐晤语非。——送虢令赵荐

10、碧天照水风吹云,明窗大几清无尘。——龙尾砚歌

11、临池妙墨出元常,弄玉娇姿笑柳娘——题领巾绝句

12、吟看屡曾惊太傅,断弦何必试中郎。——题领巾绝句

13、闻说神仙郭恕先,醉中狂笔势澜翻。——题李景元画

14、惟有清淮供四望,年年依旧背城流。——题清淮楼

15、谁能视火候,小灶当自养。——雨后行菜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