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十二字经典]悦读经典|《论持久战》读后感
日期:2020年06月08日 分类:经典语录
悦读经典|《论持久战》读后感
知道小组最后要研读的文章是《论持久战》之后,我便自己先从头到尾认真读了几遍。第一遍了解了文章的大概内容,第二遍查阅了一些资料,对于文章的创作背景以及深远影响有了认识。5月24日上午,我和几位同学一起去了张国义老师办公室,一起聆听了张国义对于《论持久战》的导读,更是加深了我对《论持久战》这篇文章的认识,使我受益匪浅。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当时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再战必亡”,为投降日本做舆论准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节节败退以及大片国土的沦丧,也使得一部分群众对抗战产生了悲观情绪。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常常鼓吹“速胜论”,他们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在共产党内,一些人也有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就可以使抗战速胜。党内党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以为游击战争不值一提,抗战的希望在于国民党的正规军队上。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混乱思想,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抗战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毛泽东做了这篇演讲。
其实九一八事变之后,对于抗战,国内的舆论有着很大的分歧,主流观点认为抗战必败,这主要是基于对当时中日实力差距过大的认识。当时的日本已经步入工业化时代,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而中国却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并且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内耗严重。就拿当时的钢铁产量来说,日本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每年的钢铁产量有四五百万吨,而地大物博的中国,每年的钢铁产量就只有几十万吨。而钢铁,是造枪造炮的重要原材料,一个日本士兵从训练场到战场,可以练习和射击的子弹有150发左右,而中国士兵很多在上战场之前,都没有进行过实弹射击,悬殊的实力差距可见一斑。
另外,有一小部分人,却认为只要战略得当,是有办法取得抗战胜利的。最早提出“持久战”观点的是军事家蒋百里,他的《国防论》扉页题词是:“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在《国防论》中,他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军事理论。 蒋百里的主要论点是:第一,用空间换时间,“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第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第三,开战上海,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阻日军到第二棱线(湖南)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蒋百里并且犀利地指出,中国不是工业国,是农业国。对工业国,占领其关键地区它就只好投降。但对农业国,即使占领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区也不要紧,农业国是松散的,没有要害可抓。所以,蒋百里的结论是:抗日必须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
虽然有很多政客以及知识分子提出过抗战胜利的可能,也提出过持久战的战略,但是都未曾进行过系统论述,而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则是完成了这一工作。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文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客观全面分析了中日的优势劣势,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毛泽东认为只要能够将日方拖入到持久战之中,同时等待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就是我们机会来临的时候。就国内情况来看,中国虽然实力弱,但是地广人多,拥有广泛群众基础,适合进行人民战争,他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国际形势来看,中国得道多助,日本失道寡助。美日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毛泽东甚至预言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从今日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毛泽东的战略远见。毛泽东把抗战分为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他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
《论持久战》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客观评价了战争的局势,鼓舞了士气,制定了抗日战争的基本路线,为中国的抗战胜利指明了道路,引导了抗日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认真读完,听完张国义老师的第一次导读,我深深佩服毛主席的才能,此著作更是处处体现着唯物辩证法,毛主席能够根据国情,制定战略,对于我们当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无疑大有益处。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建设国家的光荣使命,更需要认真学习毛泽东的著作与理论,并将理论学习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不断努力,获得提高。
更多相关内容:- 《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读后感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读后感呼啸山庄读后感知之深爱之切读后感耕耘在春天读后感我的好老师读后感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