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钱文忠信在中国演讲稿: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诚信

日期:2015年08月14日 分类:经典文章


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诚信

 

——钱文忠在2014(第十届)中国企业诚信与竞争力论坛峰会上的励志演讲稿

首先谢谢主办方的邀请,也非常荣幸有这样的机会来到岳麓书院,来到这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圣地来朝圣,并且向大家请教。在这边我们除了有一个朝圣的心情之外,我们还多了一份愧疚,为什么会愧疚?因为我们知道,在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东西,能够看到的东西,恐怕都已经不复存在。比如说我们看到这四个大字:“忠”、“孝”、“廉”、“节”,是否还有?这里看到的“整齐严肃”到底有没有?我们也会疑问,比如距离曹老师头顶五尺的,上面这个“实事求是”到底还有没有?我想我们都会有一个问号,而为什么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会在我们脑海当中变成一个问号,那我们对祖先的愧疚就在这里面。

既然是诚信的话,我首先要问自己,我做不做得到实事求是,我能不能做到完全的诚信?我不敢保证,这是我的实话,所以我们要以诚信的态度来表达对自己不诚信的愧疚。

我的恩师季羡林先生,去世已经五年了。季先生的十字箴言是“假话全不说”,五个字,一句假话都不能讲,这个我向大家保证,我做到了,还有五个字,叫“真话不全说”,我也向大家保证做到了。所以我只能在这个限度里,做到实事求是。

今天我要跟大家请教的题目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诚信》。我想首先强调的观念是“信”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得以延续,得以发展下去的一个基本前提,但是它从来没有居于最高的位格。这一点是很特别的,我们知道比如说孔子讲的是仁、义、礼,孟子延伸了,仁、义、礼、智,“信”是到汉代才由董仲舒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从此有了“五常”的说法。“信”本来就排在最后,而且被列入所谓的“伦常”时间最晚。从历史的角度,不要笼笼统统的讲,仁、义、礼、智、信都是中国古代最高价值,不是,不是这么一回事,这是第一。

第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的“信”,一直好像没有获得独立的和至高无上的地位。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史记》当中的记载,例如孔子的话,“主忠信”、“言忠信”,信从属于忠。信一直从属于忠,我们知道忠在中国古代就很简单了,你忠于谁,忠要有一个目标的,忠于谁的,忠于皇权,忠于一个统治权力。所以孟子,其实孟子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大人者,言不必行,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很少有一种文化当中,会公然说这样的话的,“言不必行,行不必果”,哪一种文化当中敢这么说?

我前面讲的两个历史事实,第一位格要思考,比如一个皇帝,如果他不讲信用,言不必行,行不必果,这不构成要推翻他的理由,但是如果他不仁不义,就要推翻他了,那说明“仁”的位格就比“信”高,所以信的位格好像有点问题。第二从属性,比如说信从属于忠。这两点我们一定要思考,这两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诚信文化比较容易被我们后人忽略的原因。我们往往带着无边的自豪和骄傲看待祖先的财产,这个当然好,但在我们飞速前行的过程中,能够暂时停留一下脚步,能够低头反思一下,能够回头看一看祖先的路,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工作,这完全对。但是这不等于我们就应该忽视或者是忘记我们文化当中隐藏的一些隐性基因缺陷。这个不等于我们不尊重自己的文化,我们不崇尚自己的文化,我们不爱我们的祖先,我想我们不必讲。

在今天,第一我们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当中对于“信”的一种比较微妙的定位。第二我们要意识到近几百年当中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到的打击,“信”文化不可能独善其身。毫无疑问,对传统文化当中诚信之源的重新认识,仔细的反思,并且由之将它和今天中国的现实发展结合起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还是这一句老话,大家一定能认可,在“实事求是”的匾额下面,我肯定一句假话都没讲,这个大家能认可。但是我想大家也会体认到,并且理解我,原谅我,不要批判我,我肯定还有真话没讲,大家也听到了,但是无论如何我努力地在朝着实事求是这个目标去接近,希望一直在一个无限接近的过程当中,谢谢诸位。

2014(第十届)中国企业诚信与竞争力论坛峰会演讲稿集:

 

掌握传媒创始人简昉:高信商是财富

吴晓波演讲:诚信是你唯一需要保全的财产

周国平信在中国演讲稿:诚信需依凭法治和信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