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祝福语

读了鲁迅作品的感想|读狂人鲁迅论文

日期:2020年06月07日 分类:祝福语

下面是分享的读狂人鲁迅论文。供大家参考!

读狂人鲁迅论文

《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

在《狂人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某些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我怕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狂人时时害怕着,提防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就诊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我们确实感到在他身上具有某种疯子的病症,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虚幻的幻觉,都在他身上同时出现。

但是我们综观全文,我们发现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他清醒着呢。这可以从他思想行动的总表现上看出来。

一、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在狂人身上表现出怀疑传统,研究一切的启蒙者的特点。

二、狂人在仁义道德的历史字缝里,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封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狂人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鲁迅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是本篇作品最辉煌的亮点。

三、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懦,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清醒认识

作品中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具有暗示性、象征性的人物形象。他身上同时存在着理性、非理性、启蒙、非启蒙的特征,他是被庸人社会宣布为疯子的觉醒者、受迫害者、见证者和长期受压抑的战士形象,是在近现代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觉醒了却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

小说借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侯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更使狂人不能容忍的是吃人者中也包括自己的亲人(大哥),这就牵涉到国民的素质问题了。狂人为此感到不解和愤怒:“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失了良心,明知故犯呢?”

小说通过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将矛头直接指向保守的传统文化。“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狂人对自我的评价和反思,也是自己对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小说的结尾“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实践性的探索。在狂人看来,现实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鲁迅明写狂人的狂态,实际上笔笔触动的都是读者思考时代、社会、人生真谛的心弦。狂人不是一般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

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的、离经叛道的人,都曾经被视为疯子。同一个人,同一种思想却在社会上有截然相反的两种看法和评价。例如孙中山,从世俗眼光看去,他是疯子;站在革命者的立场看去,他是先知先觉。这也是变革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反映。

《狂人日记》是一部展示意识过程的小说,狂人所承载的“多疑”意识,是文化先觉者的形象,是鲁迅反抗精神的外化。鲁迅是用杂文的笔法来写小说,因此狂人形象丰富复杂,蕴藉深厚毋庸置疑。但这个形象的反封建,并不具备彻底性与不妥协性。恰恰相反,鲁迅的忧愤深广,正是通过一个清醒深刻的思想者被封建宗法制度强行剥夺自由思想独立人格而致狂,进而刻划了传统势力和礼教连迫害狂想症病发时的种种表现都不容许存在。最后封建宗法制度与传统文化系统居然将狂人治愈,赴某地任候补官员,将原来与制度、文化格格不入的反对者纳入到体制中来,驯服成为起忠顺的维护者和奴才,以此揭露封建主义吃人的凶残、虚伪与“高明”。

小说文本具有一种分裂性,对立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结构。表现出鲁迅对现实深刻怀疑和极度绝望,表现了梦醒之后却无路可走的悲哀。

《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多种复杂情绪,小说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更多相关内容:

祝福专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