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给明就仁波切禅语50句
日期:2020年09月18日 分类:优美句子
1、年轻的时候,我几乎一直处在焦虑中,我觉得寂寞、脆弱和愚蠢。可是,当我开始修持慈悲时,我发现那种孤立感开始减弱,也逐渐变得有自信,甚至觉得自己是“有用”的人。我了解到自己不是唯一感到害怕和脆弱的人。后来,我发现:顾及别人的幸福,对于发掘自心的平静很重要。
2、每日早上醒来,向诸佛菩萨们皈依祈请,或仅是祈请亦可,都对你有极大的帮助。如此,除了你的定业以外,任何现前的障碍与魔障都能被消除。
3、就觉悟之道而言,神通不仅无足轻重,还可能成为障道因缘。它既不能助你转化烦恼、我执、迷惑,也无助于了悟法性、出离轮回。在拥有神通的同时,你面临极大的危境。悖离了正法,稍假时日便会为魔所牵,而投生地狱道。因此在藏传佛教里,我们谨守:未达究竟觉证前,不显露神通的誓句。
4、智慧的修持佛法,去除你的焦虑。
5、把生命当作是一连串奇特和美妙事件的展示,并以这种态度去体验生命。
6、佛陀是一位伟大的老师,他不以形而上的观点弘法,而是开示多数人能马上运用的教法。要完全掌握他的简易明确的教法,我们必须先去除环绕他的神话,才能见到他真正的面目。
7、修行佛法是能和生活并进的,只要能把握住当下的心念,这一生做任何事都容易成就。
8、 若懂的以杂念为观,则修行便会进步很快,若不懂,则不仅无法进步,心神也会变得不安,如此修上十年也不会进步。 我们如何能安住在一心不乱中?只要我们的心能不散乱的看着自己生起的杂念,不论好的或不好的都没关系。
9、让你的体验成为你自己的向导和灵感吧!走在这条修持的旅途上,要让自己尽情欣赏沿途的风景。这旅途上的无限风光就是你的自心,由于你的心本来就是证悟的,因此,倘若一路上你都能把握机会随时安住一会儿,那么最后你将会领悟到,你想要到达的地方其实就是你当下所在之处。
10、佛说:真正的快乐,是—种心中的宁静、喜乐、清明、慈悲的体验,这种体验不需要依靠外在的条件,达到这个境界,则疼痛也好,舒服也好,你都可以快乐。
11、佛法修持的要诀在于,当念头、感受和感知分别生起时,我们只是单纯地安住在当时纯然的觉性中。在佛教传统中,这种温和的觉性称为“正念”,而正念就是单纯地安住在心得清明本质中。
12、無論是今天、這個月或今年,讓我們快樂的任何『人、事、物』也都注定會改變——『改變』是相對實相中唯一不變的事實。
13、灾难中的人们,要勇敢的面对,不要轻易放弃。大家要认识到:这是世间的无常实相。为了受灾的国家和人民,以及世界的未来,请各位多念诵度母心咒和莲师心咒,作广大的回向祈福。
14、念头就是念头,情绪就是情绪,感官知觉就是感官知觉;这一切在清醒的日常生活中轻易且快速地来来去去,正如同梦境一般。
15、否定,放下 质疑 观察 找斧子,就是行动 你就是你的坑 观察者和被观者之间是不是就是你们说的坑? 心散不散乱,不在于生不生妄念,而在于有没有觉知。修持的心要,浓缩地来讲,就是要能对内、外一切,清明地了知、觉照,但不执着。
16、当我们吃得饱饱、穿得暖暖地坐在自己安排好的垫子上修持安忍时,会以为自己修得很好。事实上,这种像彩虹一样的安忍是抓不到、也摸不着的假相。我们若能在真正的困境中或被伤害的同时修持安忍,那才是真正的修养。
17、仅只是观察自己的心,就能有惊人的领悟。
18、佛法修持能引导我们逐渐放弃惯有的假设,尝试以不同的论点和角度去看待事物,这样的转变其实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困难。
19、外境之乐本是变换无常,想要的又得不到,已有的又怕失去。这些本于贪瞋痴而追逐的财富、名声,即使能得到,往往成为日后更多痛苦的导因。内心真正的喜乐则使我们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我们要将佛法融合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在现实人事中来修持慈悲心、菩提心与空性,这便是最好的修持。
20、修持“行”菩提心的方法有很多,比方尽全力做到不偷盗、不说谎、不搬弄是非、不蓄意以言语或行为引起他人痛苦,尽力对他人行布施、调解纷争、言语温柔有礼而非行为失控、随喜他人快乐与成就,而非让嫉妒或羡慕淹没自己,这些行动都是将禅修体验延伸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层面的方法。
21、仇敌对我们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利益的。若没有所谓敌人的话,就不会有一个信念使我们想去修忍辱、修慈悲。对一切伤害我们的外境或仇敌,若我们能对这些境界生起一点点修持,跟我们在一个衣食饱满的地方自己去观想、修持的功德相比,能对仇敌生起一分一秒修持的心,这功德是更大的。
22、将纯然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体验上,就是禅修。即使神经元以“我不知道怎么禅修”的念头出现,只要你能看着它,那么它也可以成为禅修的助缘。
23、禅修技巧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到如何安住自心,跟心互动,而不是被心牵动。
24、若能让自己放轻松,心理上退一步,我们就能开始认识到,种种念头不过是在海阔天空的心中来来去去的现象,而心就像虚空一样,无论其中发生什么,虚空根本不受干扰
25、你可以在情緒上来时做修持,你不需要跑到一个特定的地点才观察这个情绪。修悲心也是一样的,你不论在任何地点,任何情境都可以修。当然,任何时间也可以修。努力地做的仁慈些,依次类推——你可以做这样的修持,而完全不必放弃你世俗的事业。
26、学习禅修也是个渐进的过程。一开始你也许只能静下来几秒钟,过没多久,各种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就洶湧而来。基本的教法就是不要跟随这些念头和情绪,只要如实觉察在觉性中来来去去的一切即可。无论心中有什么念头起落,别太在意它,也不要试图压抑它,只要看着它来来去去就好了。
27、保持一种“知道在做什么”的觉知而心不散乱,这是一切修持中最根本的方法,我们一定要勤加练习。比如:喝水时,心是可以不散乱的。首先,我们要提起修持的心念,然后觉知着自己把水拿起来,喝下去,又把水放了下来。心里始终保有这种觉知,即是不散乱。
28、无造作的安住并不是发呆。发呆的状态并不具有修止的要素——觉知,那是因为在修持时,不知修持的功德、原因和方法所致。无造作地安住,则是在明了修持的动机、目的之下,保有觉知的安住状态。
29、从对自己慈悲到扩及他人的悲心修持中,你也会知道,人的行为背后其实只有一个动机:渴望感到安全或快乐。假如有人做出伤害性行为,或说出伤人的话语,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安全感或不快乐,换句话说,他们心中恐惧害怕。
30、我们此生所要努力的就是获得快乐,但快乐从何而来呢?快乐乃来自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31、我刚开始禅修时,惊恐地发现比起未禅修以前,我反而体验到更多的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我的心非但没更平静,甚至还更加烦躁了。“别担心”我的老师们告诉我,“你的心并没有变得更糟。事实上,这些心念一直都在,只是你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而现在愈来愈能清楚地察觉到它们罢了。”
32、仅是没有妄念并不成为禅修。真正的修止,是不怕妄念生起的。能保有觉知,便不怕妄念生起
33、禅修的真正重点是,无论“有”或“没有”生起任何状态,都要安住在纯然的觉性中;不论心头现起什么,只要保持开放与了知,然后放下。倘若没有任何念头生起,或者念头在你察觉之前就消失,那么就安住在自然的明性中即可。
34、平常我们的心总是会有很多的希望和恐惧,心中想的不一定说得出来,担心别人会怎么想,总是会有许多的挂碍。当我们能安住于自心而不散乱时,也就不会有任何的恐惧、希求,也就不会像平常那样,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说了一大堆。
35、当定业显现时,即使诸佛都无法消除。能解定业者,唯自己而已。避免不善定业的发生,应多行善因。但如果疾病、死亡等定业生起时,我们做空性的观修,了解自性以破除一切幻相,亦能净除我们的业力。故自身的修持与善因的造作,才是根除恶业的根本方法。
36、一旦下定決心要开发对自心佛性的觉知,你势必会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自己的改变:以前曾经困扰你的人、事、物,会逐渐失去对你的影响力;你会更具有直觉性的智慧,更放松,心胸更宽广,你也开始可以认出“障碍即是成长的契机”。
37、禅修使你的心变得较为清明,觉照力增强所致。比如:刚注入河流的水往往十分混浊,因此你不知道河中有鱼。当泥沙沉淀、河水变得较清澈时,你才发现河中竟然有那么多鱼。并不是鱼增加了,而是水变清了。我们无始以来矇昧的心,今因禅修而变得清明,故能见诸妄念
38、在藏传佛教里,我们谨守“未达究竟觉证前,不显露神通”的誓句。其实就觉悟之道而言,神通不仅无足轻重,还可能成为障道因缘。它既不能助你转化烦恼、我执、迷惑,也无助于了悟法性、出离轮回。一旦发现自己有了通力,除了可以向上师稟报之外,应将它完全隐藏起来,切莫当众炫耀。
39、心若能无造作的安住,则无论是持咒、绕塔、禅修或行持任何善法,都能成就最殊胜的功德。
40、心若能无造作的安住,则无论是持咒、绕塔、禅修或行持任何善法,都能成就最殊胜的功德。此外,即使只是一弹指的发心——为一切众生的成就而修持佛法,便能帮助我们消除十万劫以来的罪业。
41、若能让自己放轻松,心理上退一步,我们就能开始认识到,种种念头不过是在海阔天空的心中来来去去的现象,而心就像虚空一样,无论其中发生什么,虚空根本不受干扰。
42、“念头”的意思就是,想太多——是、不是、我不知道,这就制造了情绪。“是”制造了贪欲;“不是”制造了瞋恨;“我不知道”制造了愚痴。这三个就是一切情绪的根本。
43、“行走的禅修”,当妄念太多时,有助于让心更平静。练习时要注意:1.全身肌肉放松;2.脊椎挺直;3.喉咙稍微往下收;4.让头自然地安住、放在脖子上;5.手自然下垂或轻松交握;6.心轻松专注在脚上;7.开始走路。一种方法是慢慢走,专注力放在脚上;另种方法是快步走,有助无所缘禅修。
44、经验因企图而生,不论从事什么活动,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的念头、情绪和感知是自然现象。既不抗拒,也不迎受,只是单纯认出那个经验,让它自然流逝。如果能持续这样练习,我们将会发现自己逐渐有能力应付以往觉得痛苦、害怕或悲伤的情况。我们将会找到一种不是源于自大或傲慢的自信。
45、皈依分为两种,外皈依与内皈依。外皈依指的是皈依的对象佛法僧三宝。佛是我们的导师;法是我们出离轮回之道;僧是我们修行之道上的伴侣,然后向三宝祈请,帮助我们解脱轮回究竟成觉。故外皈依即是以三宝为我们依怙的对象。内皈依则是能够认知我们本具之佛性,与佛无二无别,清静无染。
46、藏传佛教传承的真正力量,在于上师和弟子之间心与心的直接联结,上师将传承的法教精髓以口传,而且往往是以秘密口传的方式传给弟子,这个方法让法教得以如此纯粹而有力。
47、一切恐惧和痛苦的根源,都在于心的执着。心的执着能除灭,便能转化自身和外境,内心和外在的痛苦,便无法影响我们,我们也就能得到成就。
48、内闭关:什么是内的闭关?即是透过身跟语来断除恶行以及无意义的繁忙。所谓身体的内闭关,就是指断除各种杀生、偷盗、邪淫等行为,或无意义的走来走去、忙来忙去,断除这三种负面行为,然后让身体放松,让五根都一起放松。语的内闭关,也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以及不绮语。
49、一切恐惧和痛苦的根源,都在于心的执着。佛法的修持主要是教导如何依次第而除灭心的执着。心的执着能除灭,便能转化自身和外境,内心和外在的痛苦,便无法影响我们,我们也就能得到成就。
50、修行人的快乐乃建立在调伏自心、认识自心的基础上。纵然他拥有财物名利,也一点都不执着,而仅会以平静的心去享受这一切。无执并不意味着什么都没有感觉或反应,而是说一个人不必去操心,让其顺其自然。会得到的就会得到,得到了,也不必太强烈的去执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