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句子

句子里有、的、地、得

日期:2020年05月27日 分类:优美句子

饭店里,有的吃牛排,有的吃鲍鱼,还有的吃西湖鲤鱼,真可谓各品其味。 雪地里,有的滑雪,有的坐雪爬犁,还有的滚雪球,好热闹的雪景。

一词多义的词语有哪些?

算账:基本义——计算账目。

如,“你别打扰他,他正在算账呢。

” /吃亏或失败后与人较量,如,“好了,这回算你赢,下回我再跟你算账!” 包袱:基本义——用布包起来的包儿。

如,“把你的包袱拿好。

”/比喻义——比喻某种负担。

如。

“你不要有思想包袱。

”黄色:基本义——黄的颜色。

如,她穿着黄色的上衣。

/象征腐化堕落,特指色情。

如,不要看黄色录像。

水分:基本义——物体内所含的水。

如,植物是靠它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比喻义——比喻某一情况中夹杂的不真实的成分。

如,他说的话里有很大的水分。

开小差:基本义——军人私自脱离队伍逃跑。

如,他当兵没多久就开小差了。

/比喻义——比喻思想不集中。

如,用心听讲,思想就不会开小差。

老古董:基本义——陈旧过时的东西。

如,他使用的书桌已成了老古董。

/比喻义——比喻思想陈腐或生活习惯陈旧的人。

如,这个人简直是个老古董。

...

爱莲说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型,成语...

能查到的内容如下。

供朋友参考。

爱莲说词类活用: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

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

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例句:香远益清 古今异义词:(亭亭净植)植: 古义: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

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义: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置之度外);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或舒缓语气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鲜:少 ( 陶后鲜(xiǎn)有闻);新鲜,(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艳,(芳草鲜美) 直:挺立 (中通外直);只,仅仅 (岂直五百里哉) 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

【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省略句】 濯清涟而不妖(谓语 “ 濯 ”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一词多义尤其写句子

安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衣食所安(养)卑非天质之卑(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备前人之述备矣。

(周全、详尽)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比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等到)鄙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兵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上使外将兵(军队)

像一词多义那些

一、生字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二、重点词解释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5、蹴:用脚踢。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7、乡:通“向”,从前 8、何加,有什么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丧:遗失 13、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四、思考题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Section targeting4思考。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 向与今天比较等(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

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6、应用。

(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

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

种树郭橐驼传中的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语句...

长,读cháng,与“短”相对,如《隆中对》:“身长八尺。

”引申为“长久地”,如《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又引申为“经常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长,还有“擅长”的意思,如《冯婉贞》:“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 长,读zhǎng,生长,如本文“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引申为“长大”,如《东方朔》:“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

”再引申为“年纪大”,与“幼”相对,如《木兰诗》:“木兰无长兄。

”再引申为“首领”,如《冯婉贞》:“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长,又是官名,古代大县长官叫“令”,小县长官叫“长”。

本文的“长人者”的“长”。

是名词用为动词。

长人者,是“当官治民的人”的意思。

长,还有“多余的”意思,成语“身无长物”“别无长物”,形容穷困或俭朴。

这个“长”,旧读zhàng,今读cháng。

若 若,作动词用,有“像、似”的意思,如本文:“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又如《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引申为“及,赶得上”,常用于否定句,如本文:“故不我若也。

”不我若,就是不及我,赶不上我。

若,作代词用,是“你、你的”的意思。

如《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又如《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若,作连词用,是“如果”的意思,如本文:“若不过焉则不及。

” 传 传,作名词用,本义是驿站或驿车,读zhuàn。

如《后汉书·陈忠传》:“发人修道,缮理亭传。

”又如《左传·成公五年》:“梁山崩,晋侯以传召伯宗。

”引申为“宾馆”,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

”传,也指“古书”,如《孟子·梁惠王下》:“于传有之。

”引申为“解释经文的著作”,如《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再引申为一种文体,即“列传、传记”,如本文的题目《种树郭橐驼传》。

传,作动词用,读chuán,作“传递”讲,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引申为“传授”,如《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再引申为“流传、传布”,如《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本文:“传其事以为官戒。

” 1.通假字 早缫而绪("而”通“尔”)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孳”同“滋”) 2.句式 1.判断句 以“……也”表示判断。

例:官理,非吾业也 2.倒装句 橐驼,不知始何名 苟有能反(于)是者 3省略句 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 而卒以(之)祸 苟有能反(于)是者 然吾居(于)乡 (主语)鸣鼓而聚之 4宾语前置 故不我若也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吾又何能为哉 3.词类活用 1、名我固当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2、驼业种树 业,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职业 3、且硕茂早实以蕃 实,名词用作动词,结果实 4、非有能硕茂之也 硕、茂,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 5、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早、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 6、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名词用作动词,用手指抓 7、鸣鼓而聚之 聚,动词的使动词法,使……聚集 4.一词多义: 虽 虽窥伺效慕。

(即使) 虽曰爱之。

(虽然) 故 其土欲故。

(旧) 故不我若也。

(所以) 实 早实以蕃。

(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

(结果实,名作动) 其实害之。

(实际) 若 其置也若弃。

(像) 若不过焉则不及。

(如果) 故不我若也。

(如,及,比得上) 而 鸣鼓而聚之。

(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 字而幼孩。

(通“尔”,你们) 旦视而暮抚。

(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表顺接,可译“于是”) 为 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从事) 吾又何能为哉(做) 5.古今异义的词 1、故乡人号之“驼” (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的人;今义:指出生或长期居住在一起的人,家乡人。

) 2、既然已 (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 3、不抑耗其实而已 (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承接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 4、若不过焉则不及(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 5、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古义:我们小民;今义:指人格卑下的人。

参考此处http://baike.baidu.com/view/142855.htm,很详细啊

''于"一词多义

〈动〉1. (象形。

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

本义:超过)2. 往;去 [go]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周南·桃夭》。

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书·大诰》3. 取 [take]昼尔于茅,宵尔索陶。

——《诗·豳风·七月》4. 如;好像 [look]《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

——《易·系辞下》5. 又如:于何(如何)〈介〉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捐金于野。

——《后汉书·列女传》2. 又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

——宋· 欧阳修《归田录》3. 又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于:介词,到。

)—— 清· 姚鼐《登泰山记》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for, etc.]告之于帝。

——《列子·汤问》何有于我。

——《论语》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唐· 韩愈《师说》言于李愬。

——《资治通鉴·唐纪》语于富者。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from]。

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by]不拘于时。

——唐· 韩愈《师说》苦于多疾。

——宋· 苏轼《教战守》伤于缚者。

——清· 方苞《狱中杂记》择于自然。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than]甚于妇人。

——《战国策·赵策》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同于真。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11. 又同于幻。

近于自然。

——蔡元培《图画》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to, etc.]。

如:荣誉归于教练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in]。

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15. 姓1. 词缀。

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以至于寸。

——《后汉书·列女传》越于诸侯。

——《国语·晋语》2. 又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3. “於”

世说新语的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

”(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

”(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

”(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被动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被动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 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

送东阳马生序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佩戴。

) 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戴朱缨宝饰之帽。

(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主人日再食。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不必若余之手录。

(手:名词作状语,用手) 寓逆旅。

(寓:名词作动词,寄住) 无鲜肥滋味之享。

(鲜肥:形容词作名词,鲜鱼和肥肉)一词多义 1、以: (1)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2)介词:把,用 (以衾拥覆;生以乡人子谒余;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3)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2.之: (1)结构助词: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代词 (走送之) (3)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4)无实义 (无鲜肥滋味之享) 3.患: (1)担忧,忧虑,动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 4.故: (1)因此,连词(故余虽愚) (2)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5.道: (1)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 (2)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6.至: (1)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 (2)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7.质: (1)询问,动词(援疑质理) (2)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 8.色: (1)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3)颜色(课外) 9.而: (1)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 (2)表修饰:(久而乃和) 10.卒 (1)同“猝”。

仓促,急速 (行西逾陇卒) (2)突然 (则亡以应卒) (3)死 (4)完毕 (5)终于 11.或 (1)有时(或遇其叱咄) (2)有的人(或以钱币乞之) 12.慕 (1)仰慕(益慕圣贤之道) (2)羡慕(略无慕艳意) 13.虽 (1)虽然(故余虽愚) (2)即使(虽人有百手)...

醉翁亭记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乐: ①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以……为乐 ,(第二个乐)乐趣 归: ①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去 ②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谓:①太守自谓也:命名 ②太守谓谁:是,通“为” 也:①环滁皆山也:表陈述 ②山之僧智仙也:表判断 ③在乎山水之间也:语气助词,无实义 秀:①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②佳木秀而繁阴:开花,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 临: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②临溪而渔:来到 诸:①其西南诸峰:各个,众 ②投诸渤海之尾:兼词,之于 而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连词,表并列 2、 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连词,表并列 3、 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 4、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连词,表递进 5、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连词,表顺接 6、 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顺接 7、 野芳发而幽香…………………………连词,表顺接 8、 佳木秀而繁阴…………………………连词,表顺接 9、 水落而石出者…………………………连词,表顺接 10、 朝而往………………………………连词,表修饰 11、 暮而归………………………………连词,表修饰 12、 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因果 13、 往来而不绝者………………………连词,表修饰 14、 溪深而鱼肥…………………………连词,表并列 15、 泉香而酒洌………………连词,表并列 16、 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修饰 17、起坐而喧哗者…………………连词,表并列 18、 已而夕阳在山……………………“不久”,副词,表时间 19、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连词,表承接 20、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连词,表承接 21、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连词,表转折 22、 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 23、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连词,表修饰 24、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 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3)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4)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5)翼然临于泉上(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作动词,称呼) 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情趣。

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 古义:醉醺醺的样子 今义:颓废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香花 今义:芳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