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佛语的话
日期:2020年05月24日 分类:优美句子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佛语有云:宁静而致远。 佛语有云: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佛语有云:随心、随缘、随性。佛语有云:万法唯心。佛语有云: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佛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佛语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佛语有云:善恶一念之间。佛语有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佛语有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佛语有云:厚德载物,有容乃大。佛语有云:君子能忍,必成大器。佛语有云:九九归一、终成正果。佛语有云:祸往者福来。佛语有云:无色无相,无嗔无狂。佛语有云: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佛语有云:众生皆平等。佛语有云:有其因,必有其果。佛语有云: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佛语有云: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佛语有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五阴盛。佛语有云:一刹便是永恒。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诸法因缘生, 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一切皆为虚幻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若以音求我 ,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必惹尘埃梵志双手持花献佛,佛曰:放下。梵志放下左手之花。佛曰:放下。梵志放下右手之花。佛还是说:放下。梵志:我手中之花皆已放下,还有什么可放的呢?佛说:放下你所有的想念,一直舍去,舍至无可舍之处 舍至无可舍之处……
禅语或者佛语中关于因果报应的句子
佛教的“十来偈”: 端正者从忍辱中来,贫穷者从悭贪中来, 高位者从礼拜中来,下贱者从憍慢中来, 喑哑者从诽谤中来,盲聋者从不信中来, 长寿者从慈悲中来,短命者从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从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从持戒中来。
善导大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六祖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斌宗法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 普贤菩萨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华严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 《华严经》“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 《十善业道经》“菩萨有一法。
能断一切诸恶道苦。
何等为一。
谓于昼夜常念思惟。
观察善法。
令诸善法。
念念增长。
不容毫分。
不善间杂。
是即能令诸恶永断。
善法圆满。
” 《无量寿经》“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善护意业, 清净无染”。
《梵网经序》“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 《涅盘经》“人身难得,如优昙花。
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五苦章句经》“人身难得,六情难具,口辩难中,才聪难致,寿命难获,明人难遭,直言难有,大心难发,经法难闻,如来难值。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
诸佛经道,难得难闻。
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
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 66句佛家经典禅语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3.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4.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5.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6. 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7.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8.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9.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0.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1.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2.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
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4.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5. 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6.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7. 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18. 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19.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20. 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
当有一天,你深 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21.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
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22.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23. 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24.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
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25. 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26.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27.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28. 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29. 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30. 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31. 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2.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33.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
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
有德自然香。
34.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35. 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36. 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37.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38. 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39. 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40. 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41. 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42.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43.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
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44. 慈悲是...
跪求!!!佛语中关于人生的句子!
佛语有云: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佛语有云:心清自然凉,心诚自然灵。
佛语有云:宁静而致远。
佛语有云:人既生亦死。
佛语有云:随心、随缘、随性。
佛语有云:万法唯心。
佛语有云: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
佛语有云:一切皆为虚幻。
佛语有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语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语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佛语有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佛语有云:善恶一念之间。
佛语有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语有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佛语有云: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佛语有云: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佛语有云:九九归一、终成正果。
佛语有云:祸往者福来。
佛语有云:无色无相,无嗔无狂。
佛语有云: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语有云:知足常乐。
佛语有云: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佛语有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佛语有云:众生皆平等。
佛语有云:有其因,必有其果。
佛语有云: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
佛语有云: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佛语有云:今生的相识是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的。
佛语有云: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千年修的共枕眠,五百年修的同船渡。
佛语有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语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语有云:一刹便是永恒。
佛语有云:不可说,不可说。
(慧律法师著一)自觉篇 ◆一个人,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
◆拥有财富的人,不如拥有智慧的人。
◆常常原谅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苍的原谅。
◆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又每天想去干涉别人,弄得痛苦不堪。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把它看作很正常,你就不会难过,因为是——人嘛! ◆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
◆任凭你有多大的快乐,无常总是来到。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
◆大家都知道,生气是一种无知,又无济于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
正因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金钱化妆你的外表,佛法启悟你的内在。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详’,才是下手之处。
◆自尊太强,优越感太重的人,将不堪一击,少许逆境,足以使他彻夜难眠。
◆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轻信道听涂说,就像一只傻狗,别人随便扔了一块石头就急忙跑去捡。
◆不能把握现在,就无法获得永恒。
◆人心不好,环保、治安,自然不好。
◆遇到困难时不害怕,心中无事,是名真修。
◆时间总会过去的。
◆算命不如认命。
◆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律己要严,待人要宽。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知道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怀著一颗感恩的心,忘记别人的缺点吧!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则甘于平凡,却享受平凡。
◆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嗔之人,时时地狱。
◆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生命。
◆有志气的人发一次愿,终身坚持。
没志气的人天天发愿,浮而不实。
◆稻穗成熟,头自然低下。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有德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彻底的认识你自己,你就会认识佛。
◆因小果大,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著,通通放下。
◆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透视一切变化的结果都是‘空’,就不会挂碍任何事物。
◆佛性是每个人的心,所以自己就是主宰。
◆各有因缘莫羡人。
◆肯低头的人,永远不会撞到矮门。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生命是妄想的产物。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不要相信权威,权威有时也会错误。
◆为而不有,善而不居。
◆烦恼比岁月更易催人颜老。
◆常常使别人过快乐日子的人,自己也必定很快乐。
◆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想编织未来的美梦,现在正是时候。
◆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向人低头,不曾矮小过。
◆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量大福大。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风平浪静,训练不出良好的水手。
◆填得饱你的肚子,却填不满人心贪念。
◆面对现实,逆境也会变为顺境,总有机会转机。
逃避现实,虽暂时偷安,但没有翻身余地。
◆甩掉你的假面具,你就能享受到自然的喜悦。
◆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过去,已成过去,它只是记忆的残影。
◆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黄...
有关于佛语的话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佛语有云:宁静而致远。
佛语有云: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佛语有云:随心、随缘、随性。
佛语有云:万法唯心。
佛语有云: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
佛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语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佛语有云:善恶一念之间。
佛语有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语有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佛语有云: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佛语有云: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佛语有云:九九归一、终成正果。
佛语有云:祸往者福来。
佛语有云:无色无相,无嗔无狂。
佛语有云: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佛语有云:众生皆平等。
佛语有云:有其因,必有其果。
佛语有云: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
佛语有云: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佛语有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五阴盛。
佛语有云:一刹便是永恒。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诸法因缘生, 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一切皆为虚幻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若以音求我 ,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不可说。
(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
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必惹尘埃梵志双手持花献佛,佛曰:放下。
梵志放下左手之花。
佛曰:放下。
梵志放下右手之花。
佛还是说:放下。
梵志:我手中之花皆已放下,还有什么可放的呢?佛说:放下你所有的想念,一直舍去,舍至无可舍之处 舍至无可舍之处……
关于佛语的诗句有哪些?
一切皆为虚幻。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九九归一、终成正果。
无色无相,无嗔无狂。
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
小乘佛教有什么特点
大乘佛法是自度 度他 既有能力救度自己 又有智慧和力量救度他 佛教本身就不是中国的 他是印度的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创建的 后来传到中国说到释迦学术思想的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谓佛学的概要,依照一般习惯,都以大乘、小乘来区分,中国的佛学与佛教,乃大小乘并列,而且比较偏向大乘,现在流行于西方的佛学,大多数只注重小乘,认为那是原始的佛教,尤其东南亚各国的南传佛教,大体都是以小乘为主的,以下先用比较简要的途径,从思想、实践、与求证方法三个项目来说明小乘佛学。
1.小乘的思想 有关分析身心而得的归纳名辞计有:五阴、三毒、六根、六尘、十八界等名相。
五阴:一译作五蕴。
阴与蕴,都是代表阴暗与蕴藏的意义。
五阴包括色、受、想、行、识五项。
色阴:包括有所表示的如颜色与长短、虚空,乃至无所表示的,如抽象幻觉等等,中文的色字,有时代表男女之色,但佛学中极少采用色字来代表男女色欲。
总之,色阴,是包括物理与生理身体的四大种性,所谓四大,就是地大(坚固性的实质)、水大(流动性的液体)、火大(热能)、风大(气化)。
受阴,指生理的感觉与心理的反应。
想阴,指思维意识的思想作用。
行阴,指身心本能运行活动的动能。
识阴,指心灵作用的精神本质。
由人我身心与物理人事世间所起的心理基本罪恶,便有所谓贪、嗔、痴的三毒,隋唐以前旧译佛学,也有称为淫、怒、痴的。
由三毒所生的差别罪恶,便有三种心理的罪过,即贪、嗔、痴;四种口舌的罪过,即妄语、恶口、两舌、绮语;以及三种身体的罪过,即杀、盗。
淫。
佛学既概括人们身心的作用,叫做五阴,同时又分别身心与物理世界的关系,构成六根、六尘与十八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 | | | | | }十八界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此中唯有意的思维法则,属于心理的,余如身体所生的感触等等,都是属于生理与物理的作用。
) 有关于人生观与世界观的,计有四谛,十二因缘: 四谛:即为苦集灭道四者。
是说人生世界,一切皆苦,纯苦无乐,而众生无知,反取苦为乐;归纳其类,分为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这就叫做苦谛。
因为众生自寻烦恼,以采集苦因而成苦果,误以为乐,这就叫做集谛。
如欲灭去苦因苦果,达到离苦得乐,这就叫做灭谛。
因此必须要以求证道果,升华人生而得达究竟的法门;这就叫做道谛。
并且以人世事物,一切都是变迁不定,根本没有永恒,所以名之为"无常"。
人生一切,纯苦无乐,因此名之为"苦"。
一切皆空,所以名之为"空"。
而且分析身心,乃至世界,其中毕竟没有我的存在,所谓世界身心,但为我的所依,并非我的真实,又名之为"无我"。
因此综观人生世界,名为"无常"、"苦"、"空","无我"。
十二因缘:首先从无明开始,无明就有不明根本,不知其所来的意义,普通人们对于生命或心灵意识活动的泉源,都是一本糊涂,不明究竟,反之,就是明自觉悟而得其究竟了,可是一切众生,都从无明而来,所以姑且裁定以无明为开始的因。
首因无明而发生第二相互关系的行,行就是动能的意思。
第三因行而有识的作用,识是基本能思的潜力。
第四因识而构成名(抽象的观念)色(实质的生理与物理)。
第五团名色而生起眼等六根与色等六尘进入的现象。
第六国六人而发生接触的感觉。
第七因触而引起领受在心的作用。
第八因受而发生爱欲的追求。
第九因爱而有求取的需要。
第十因取而现有的存在。
第十一因有而成生命的历程。
第十二因生而有老死的后果。
复因老死而转入无明,又形成另一因缘的生命。
无明循前列循环因缘的次序,而互为因果,因此生生灭灭,如环的无端无尽,虚妄相续,建立一个幻化的人生世界历程的现象,同时,又用这一法则,说明物理的,与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段时间中,生命延续的法则,扩而充之,又可用在对于时间、空间的解释。
总之,小乘佛学对于人生世界的观点,正如一般宗教相似,纯粹从出世思想的立场,看世界,是一个痛苦烦恼的世界;看人生,是一个悲观罪恶的人生,因此要求出离世间,要求解脱人生,而求得清净寂灭的涅盘道果;其行为思想,如中国道家的隐士,'其偏向有点类似杨朱,所以也为中国文化中另一类的精神相近,自然而然被承受下来而成为中国佛学的一部分。
2.小乘的实践 以持戒、修定、修慧为次第三学的基础,终于达到解脱,与解脱知见的究竟。
所谓戒律,有出家的男众与女众,不出家在俗的男众与女众种种项目的差别,基本戒条,也就是人类公认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等等的美德。
是以戒律的作用,与中国文化的《礼记》精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极其相似;其他细节条文,有关于仪礼,以及防微杜渐的操守,又与墨子的素丝染色之叹,与节俭其行、高尚其志,互相类似,除了其中一部分,因时因地的异同,尚有可议之外,实在是澡雪精神、砒项操行的道德准绳。
3.小乘的求证方法 以禅那为主。
梵语"禅那",有译为中文的"静虑",但静虑是从大学的知、止、定、静、安、虑、得的取义而来,且又稍有出入,禅那包括瑜伽与观...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是什么?
小乘佛法只度自己 不管他人一个是他没有足够的智慧去救度他人一个是他本人也不想救度他人大乘佛法是自度 度他既有能力救度自己 又有智慧和力量救度他佛教本身就不是中国的 他是印度的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创建的 后来传到中国说到释迦学术思想的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谓佛学的概要,依照一般习惯,都以大乘、小乘来区分,中国的佛学与佛教,乃大小乘并列,而且比较偏向大乘,现在流行于西方的佛学,大多数只注重小乘,认为那是原始的佛教,尤其东南亚各国的南传佛教,大体都是以小乘为主的,以下先用比较简要的途径,从思想、实践、与求证方法三个项目来说明小乘佛学。
1.小乘的思想 有关分析身心而得的归纳名辞计有:五阴、三毒、六根、六尘、十八界等名相。
五阴:一译作五蕴。
阴与蕴,都是代表阴暗与蕴藏的意义。
五阴包括色、受、想、行、识五项。
色阴:包括有所表示的如颜色与长短、虚空,乃至无所表示的,如抽象幻觉等等,中文的色字,有时代表男女之色,但佛学中极少采用色字来代表男女色欲。
总之,色阴,是包括物理与生理身体的四大种性,所谓四大,就是地大(坚固性的实质)、水大(流动性的液体)、火大(热能)、风大(气化)。
受阴,指生理的感觉与心理的反应。
想阴,指思维意识的思想作用。
行阴,指身心本能运行活动的动能。
识阴,指心灵作用的精神本质。
由人我身心与物理人事世间所起的心理基本罪恶,便有所谓贪、嗔、痴的三毒,隋唐以前旧译佛学,也有称为淫、怒、痴的。
由三毒所生的差别罪恶,便有三种心理的罪过,即贪、嗔、痴;四种口舌的罪过,即妄语、恶口、两舌、绮语;以及三种身体的罪过,即杀、盗。
淫。
佛学既概括人们身心的作用,叫做五阴,同时又分别身心与物理世界的关系,构成六根、六尘与十八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 | | | | | }十八界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此中唯有意的思维法则,属于心理的,余如身体所生的感触等等,都是属于生理与物理的作用。
) 有关于人生观与世界观的,计有四谛,十二因缘: 四谛:即为苦集灭道四者。
是说人生世界,一切皆苦,纯苦无乐,而众生无知,反取苦为乐;归纳其类,分为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这就叫做苦谛。
因为众生自寻烦恼,以采集苦因而成苦果,误以为乐,这就叫做集谛。
如欲灭去苦因苦果,达到离苦得乐,这就叫做灭谛。
因此必须要以求证道果,升华人生而得达究竟的法门;这就叫做道谛。
并且以人世事物,一切都是变迁不定,根本没有永恒,所以名之为"无常"。
人生一切,纯苦无乐,因此名之为"苦"。
一切皆空,所以名之为"空"。
而且分析身心,乃至世界,其中毕竟没有我的存在,所谓世界身心,但为我的所依,并非我的真实,又名之为"无我"。
因此综观人生世界,名为"无常"、"苦"、"空","无我"。
十二因缘:首先从无明开始,无明就有不明根本,不知其所来的意义,普通人们对于生命或心灵意识活动的泉源,都是一本糊涂,不明究竟,反之,就是明自觉悟而得其究竟了,可是一切众生,都从无明而来,所以姑且裁定以无明为开始的因。
首因无明而发生第二相互关系的行,行就是动能的意思。
第三因行而有识的作用,识是基本能思的潜力。
第四因识而构成名(抽象的观念)色(实质的生理与物理)。
第五团名色而生起眼等六根与色等六尘进入的现象。
第六国六人而发生接触的感觉。
第七因触而引起领受在心的作用。
第八因受而发生爱欲的追求。
第九因爱而有求取的需要。
第十因取而现有的存在。
第十一因有而成生命的历程。
第十二因生而有老死的后果。
复因老死而转入无明,又形成另一因缘的生命。
无明循前列循环因缘的次序,而互为因果,因此生生灭灭,如环的无端无尽,虚妄相续,建立一个幻化的人生世界历程的现象,同时,又用这一法则,说明物理的,与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段时间中,生命延续的法则,扩而充之,又可用在对于时间、空间的解释。
总之,小乘佛学对于人生世界的观点,正如一般宗教相似,纯粹从出世思想的立场,看世界,是一个痛苦烦恼的世界;看人生,是一个悲观罪恶的人生,因此要求出离世间,要求解脱人生,而求得清净寂灭的涅盘道果;其行为思想,如中国道家的隐士,'其偏向有点类似杨朱,所以也为中国文化中另一类的精神相近,自然而然被承受下来而成为中国佛学的一部分。
2.小乘的实践 以持戒、修定、修慧为次第三学的基础,终于达到解脱,与解脱知见的究竟。
所谓戒律,有出家的男众与女众,不出家在俗的男众与女众种种项目的差别,基本戒条,也就是人类公认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等等的美德。
是以戒律的作用,与中国文化的《礼记》精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极其相似;其他细节条文,有关于仪礼,以及防微杜渐的操守,又与墨子的素丝染色之叹,与节俭其行、高尚其志,互相类似,除了其中一部分,因时因地的异同,尚有可议之外,实在是澡雪精神、砒项操行的道德准绳。
3.小乘的求证方法 以禅那为主。
梵语"禅那",有译为中文的"静虑",但静...
大乘《百法明门论》跟小乘《俱舍论》,有什么不同小乘七十五法
大乘佛法是自度度他既有能力救度自己又有智慧和力量救度他佛教本身就不是中国的他是印度的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创建的后来传到中国说到释迦学术思想的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谓佛学的概要,依照一般习惯,都以大乘、小乘来区分,中国的佛学与佛教,乃大小乘并列,而且比较偏向大乘,现在流行于西方的佛学,大多数只注重小乘,认为那是原始的佛教,尤其东南亚各国的南传佛教,大体都是以小乘为主的,以下先用比较简要的途径,从思想、实践、与求证方法三个项目来说明小乘佛学。
1.小乘的思想有关分析身心而得的归纳名辞计有:五阴、三毒、六根、六尘、十八界等名相。
五阴:一译作五蕴。
阴与蕴,都是代表阴暗与蕴藏的意义。
五阴包括色、受、想、行、识五项。
色阴:包括有所表示的如颜色与长短、虚空,乃至无所表示的,如抽象幻觉等等,中文的色字,有时代表男女之色,但佛学中极少采用色字来代表男女色欲。
总之,色阴,是包括物理与生理身体的四大种性,所谓四大,就是地大(坚固性的实质)、水大(流动性的液体)、火大(热能)、风大(气化)。
受阴,指生理的感觉与心理的反应。
想阴,指思维意识的思想作用。
行阴,指身心本能运行活动的动能。
识阴,指心灵作用的精神本质。
由人我身心与物理人事世间所起的心理基本罪恶,便有所谓贪、嗔、痴的三毒,隋唐以前旧译佛学,也有称为淫、怒、痴的。
由三毒所生的差别罪恶,便有三种心理的罪过,即贪、嗔、痴;四种口舌的罪过,即妄语、恶口、两舌、绮语;以及三种身体的罪过,即杀、盗。
淫。
佛学既概括人们身心的作用,叫做五阴,同时又分别身心与物理世界的关系,构成六根、六尘与十八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十八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此中唯有意的思维法则,属于心理的,余如身体所生的感触等等,都是属于生理与物理的作用。
)有关于人生观与世界观的,计有四谛,十二因缘:四谛:即为苦集灭道四者。
是说人生世界,一切皆苦,纯苦无乐,而众生无知,反取苦为乐;归纳其类,分为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这就叫做苦谛。
因为众生自寻烦恼,以采集苦因而成苦果,误以为乐,这就叫做集谛。
如欲灭去苦因苦果,达到离苦得乐,这就叫做灭谛。
因此必须要以求证道果,升华人生而得达究竟的法门;这就叫做道谛。
并且以人世事物,一切都是变迁不定,根本没有永恒,所以名之为"无常"。
人生一切,纯苦无乐,因此名之为"苦"。
一切皆空,所以名之为"空"。
而且分析身心,乃至世界,其中毕竟没有我的存在,所谓世界身心,但为我的所依,并非我的真实,又名之为"无我"。
因此综观人生世界,名为"无常"、"苦"、"空","无我"。
十二因缘:首先从无明开始,无明就有不明根本,不知其所来的意义,普通人们对于生命或心灵意识活动的泉源,都是一本糊涂,不明究竟,反之,就是明自觉悟而得其究竟了,可是一切众生,都从无明而来,所以姑且裁定以无明为开始的因。
首因无明而发生第二相互关系的行,行就是动能的意思。
第三因行而有识的作用,识是基本能思的潜力。
第四因识而构成名(抽象的观念)色(实质的生理与物理)。
第五团名色而生起眼等六根与色等六尘进入的现象。
第六国六人而发生接触的感觉。
第七因触而引起领受在心的作用。
第八因受而发生爱欲的追求。
第九因爱而有求取的需要。
第十因取而现有的存在。
第十一因有而成生命的历程。
第十二因生而有老死的后果。
复因老死而转入无明,又形成另一因缘的生命。
无明循前列循环因缘的次序,而互为因果,因此生生灭灭,如环的无端无尽,虚妄相续,建立一个幻化的人生世界历程的现象,同时,又用这一法则,说明物理的,与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段时间中,生命延续的法则,扩而充之,又可用在对于时间、空间的解释。
总之,小乘佛学对于人生世界的观点,正如一般宗教相似,纯粹从出世思想的立场,看世界,是一个痛苦烦恼的世界;看人生,是一个悲观罪恶的人生,因此要求出离世间,要求解脱人生,而求得清净寂灭的涅盘道果;其行为思想,如中国道家的隐士,'其偏向有点类似杨朱,所以也为中国文化中另一类的精神相近,自然而然被承受下来而成为中国佛学的一部分。
2.小乘的实践以持戒、修定、修慧为次第三学的基础,终于达到解脱,与解脱知见的究竟。
所谓戒律,有出家的男众与女众,不出家在俗的男众与女众种种项目的差别,基本戒条,也就是人类公认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等等的美德。
是以戒律的作用,与中国文化的《礼记》精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极其相似;其他细节条文,有关于仪礼,以及防微杜渐的操守,又与墨子的素丝染色之叹,与节俭其行、高尚其志,互相类似,除了其中一部分,因时因地的异同,尚有可议之外,实在是澡雪精神、砒项操行的道德准绳。
3.小乘的求证方法以禅那为主。
梵语"禅那",有译为中文的"静虑",但静虑是从大学的知、止、定、静、安、虑、得的取义而来,且又稍有出入,禅那包括瑜伽与观慧,是一种变化气质,锻炼身...
佛家的关于淡泊名利的句子
佛语禅心(1) 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间。
” 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的菩提身,思索活着的意义。
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的。
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有一分禅心来解救。
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一颗禅心。
佛语禅心(2) 梦窗国师诗云:“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 境由心造,心即主人。
心无物欲,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永无涯畔;胸怀坦荡,宛若长空旭日烦恼则无处藏身。
我们何不也做一个这样的快乐佛呢!佛语禅心(3) 初祖达摩说:“不谋其前,不虑其后,不恋当今。
” 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穷也安然,富也安然;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得失无意,随天际云卷云舒。
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佛语禅心(4) 燃灯法师说;“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著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 一生只知道追逐名利,而不知道享受的人心最苦累。
可惜世上仍有大多数人,为了各种欲望拼命占去所有清醒时刻,只余下少许时间来追寻生命的意义!佛语禅心(5) 证严法师说:“宁静是美,安定最乐。
这是习禅、修心、养性、怡悦且最崇高最美好的境界。
” 佛经的本质就是安详,我们可以在佛经中找到“安详”的真正意义和寻求安详的途径。
无论是谁要追求要达到愉快、美满、充实、潇洒的人生境界,都绝不能缺少一颗安详的心!佛语禅心(6) 耕云先生说:“人一旦失去了安详,同时便会褪失了生命的华彩。
是女孩子,不会再容光照人;是男孩子,就面目可憎。
” 是啊!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详,而怀着挫折、无奈、怀疑、忧虑的心态去过活人生,那生活对生命来说,毫无疑问就是一种惩罚了。
一个人要学会安顿自己的心灵,做到内心宁静安适我们的人生才一定会美好。
佛语禅心(7) 静慧大师说:“学佛几十年,我对佛教最重要的体会只有六个字的体会:看破,放下,自在。
”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我们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淡泊明心放下贪、嗔、痴,不绝望于人生的苦也不执著于人生之乐。
佛语禅心(8) 弘一大师说:“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歉退是保身第一法。
” 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劳神,处下者形劳而神逸。
人生的苦恼是不分贵贱的,要么你去驾驭生活要么生活驾驭你,你的态度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者。
佛语禅心(9) 静慧大师说:“苦在一切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只不过苦的方式不同而已。
人活着为什么会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为总被种种外在的事相所迷惑,总期求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致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连步子都迈不开了。
” 人生是苦的,充满烦恼,但如果放下执著,苦当下就是空,烦恼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脱。
当下就放下,无分别,凡夫就是佛,婆娑世界就是净土,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实现最大的自在佛语禅心(10) 灵泉宗一禅师有诗云:“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
须生烦恼处,悟得即菩提。
” 凡有奢求必得烦恼,所以不要去追求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这就是安分。
求心安,求解脱,首先应该做明白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怎样获得。
明白人既能努力改变环境,更能努力改变心境;改变环境靠聪明,改变心境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