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句子

《三字经》上论述对儿童进行教育呈很重要的语句是?

日期:2020年05月23日 分类:优美句子

三字经开头几句: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三字经中关于学习的句子有什么

1.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2.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3.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4.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5.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6.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7.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8.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9.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10.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11.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12.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13.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14.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15.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16.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中关于学习的句子有什么

《三字经》释义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过错。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译文】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译文】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

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译文】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相互之间遵守道义,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译文】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

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译文】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

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译文】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

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译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稻梁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译文】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译文】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

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

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俱。

【译文】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怒,悲伤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欲望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

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译文】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译文】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译文】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译文】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译文】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

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译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译文】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

孟子很早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母就把家搬到了离父亲的墓地附近,以自己知道的知识教育孟子。

因为周围是墓地,经常有人哭哭叫叫,孟柯也学着那些人,他们走来走去,孟柯也跟着他们。

孟母见了,想:“这个居住的地方不是很理想的地方。

于是,孟母又一次搬家,搬到集市边上。

因为小贩们都想赚钱,拼命招揽生意,孟柯也学着小贩们一样大喊,孟母见了,又想:“这个居住的地方不好。

”孟母又一次搬家了,这次,她搬到了学堂,因为经常会有文人来学校作揖拜跪,孟柯就向孟母提出要上学读书,孟母说:“这才是理想的地方。

” 孟柯很贪玩,有一次,他逃学回到家中,孟母生气地说:“还没放学,你怎么就回来了?”孟子不敢作声。

孟母生气地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拆断了。

她说:“梭子断了,布就不能织了,学习也一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能获得成功。

”孟子听了母亲的话,从此努力读书,成为了一个伟人。

这句话和《孟母三迁》这个很有名的故事是差不多的,意思是:以前孟子的母亲为了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搬家。

有一天孟子逃学,母亲很伤心,把快要织好的一匹布剪断了,以此来教育孩子不能贪玩,否则一事无成。

有关教育的诗句有哪些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礼记?大学》儒家主张的治国,齐家,是有密切关系的两件事,一个人的家教不好,而又能教人的,没有这回事。

怀子三月,出居别宫。

目不邪视,耳不妄听。

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妇女怀胎三月,出居别的地方,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胡乱的东西,说话、饮食用礼义来节制。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专利:集中,散逸:分散。

这是颜之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要教导媳妇最好在初入门,要教好儿子最好在孩提时。

天下之本在家。

汉?荀悦《申鉴?政体》天下的根基在于家庭。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唐?韩愈《师说》如果爱护自己的孩子,那就要选择老师来教育他。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清?梁启超《论幼学》人生百年,建树立足在于幼年所受的教育。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宋?林逋《省心录》孩提:幼儿。

善于教育儿女的人,必须从小做起。

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

清?林纾《闽中新乐府》养蒙:教育、启蒙。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

这里指出抓年轻时的教育对于后来的成长极为重要。

人材之成,自儿童起。

清?陈宏谋《序》起:开始居身务其俭朴,教子要有义方.清?朱柏庐《治家格言》居身:对自身生活行为的操守。

义方:道义和思想行为的一定标准。

爱子教之以义方。

《左传?隐公三年》慈爱子女,要教育他们行事应遵守的规矩法度。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

明?方孝孺《行善戒》犹:仍然。

意指疼爱儿女但不能忽视教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父母爱子女,就得替子女作长远的打算。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道:道义,正道。

适:正是。

不从道义上爱护一个人,正是害了他。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荀子?大略》君子对于自己的子女,喜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优以辞色,用道理诱导他们而不强制压服。

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贤明的人和有识之士教育子孙,总是勉励他们立志,而不是教以花言巧语;劝导他们正直,而不是从事奸诈;示范他们俭约,而不是示范以奢侈;赠送他们以训诫,而不是赠送以财产。

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枣故养正当于蒙。

明?王延相《雅述?上篇》 蒙:无知。

童蒙,指儿童无知的时期。

今教童子枣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讽:劝告。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不能已:不会停止。

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齐:整治。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贤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

清?张履祥《训子语》童稚:年幼时期。

异日:日后。

至乐无如读书,至安无如教子。

《史曲?愿体集》至:最。

爱之必以其道。

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爱惜子女必须讲究方法。

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成:成才。

要想成就功业,必须家里有好的父兄,外有严格的师友。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教导儿子必须自己带头去做。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清?张履祥《愿学记》人们都想教好子女,但不懂得从我做起,这真大惑不解了。

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求诸已,未可全责子弟也。

清?张履祥《备忘一》率从:服从。

反求诸己:自己要反思。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韩非子?外储说》做母亲的欺骗儿子,做儿子的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样的家教还成什么样子。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威严:既有使人敬畏的气魄而又严格要求。

慈:仁爱。

畏慎:敬畏而谨慎。

人以孝悌忠信是教,家惟礼义廉耻是尚。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3回为人应教以孝悌忠信的道理,治家应崇尚礼义廉耻的风气。

贤母使子贤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 贤良的母亲会教育孩子学好。

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子孙如果是有才德的,不须财富多;如果他们没有才德,财富多了反而会招来怨恨。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如果对子女偏颇宠爱,看来虽是优待他们,实际上是更危害他们。

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

元?〈冤家债主?梆子》延:延长。

卿: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朋友、夫妇也以“卿”为爱称。

贤:德行好,也指多才。

父否母然,子无适从。

宋?宋祁《杂说》 否:不是这...

三字经的内容如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那些句子体现了

1.做学问要专一。

2.学习的环境和接触的人群很重要。

3.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4.学习不要广泛的学,要专一的学,这样才能刨根问底学到真正的知识。

5.学习要从根源学起,慢慢扩大加深。

6.学习要勤恳,切莫贪玩偷懒。

7.学习要有戒律,无规律不成方圆。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上下对应着看,一条对一条。

纯手打原创,满意请采纳。

在《三字经》中的一些有关感恩,孝道的名句

1【原文】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2【翻译】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弟,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弟。

孝 弟乃一件大事。

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三字经》中关于“家风、家训”的句子有哪些?

1、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2、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3、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4、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5、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6、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7、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8、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9、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10、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11、幼而学,壮而行。

上致君,下泽民。

12、扬名声,显父母。

光于前,裕于后。

13、人遗子,金满赢。

我教子,唯一经。

14、勤有功,戏无益。

戒之哉,宜勉力。

15、此十义,人所同。

当师叙,勿违背。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