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句子

易中天的经典名句

日期:2020年02月04日 分类:优美句子

01.人都是逼出来的。

02.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

03.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04.怀才和怀孕一样,时间长了都能看得出来。

05.过去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酒逢千杯知己少。

06.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07.人生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

08.人生和爱情一样,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

09.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

10.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成功,需要敌人

易中天文章《看不懂的中国人》

《看不懂的中国人》 易中天中国人的事最不好讲。

比如腐败。

中国人喜欢腐败吗?当然不喜欢。

提起腐败,中国人没有不咬牙切齿痛心疾首恨之入骨的。

就连那些行贿受贿者,也未必当真喜欢腐败。

如果不受贿即可财源滚滚,他为什么要冒丢官下狱的风险?如果不行贿就能通行无阻,他又为什么要拿自己的钱送人? 多数人是不喜欢腐败的。

但他们又离不开腐败。

事实上许多中国人一旦自己有事,首先想到的便是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

如果所有的官员都当真既不吃请也不收礼,恐怕不少人就会怅然若失,心里空落落的,不知道自己的事到底办不办得成。

所以,不反腐败是不行的,反得太厉害怕也不行。

最好是留一条尾巴,限制在吃一两顿饭和收一两条烟的范围内,则皆大欢喜。

你说这都是逼出来的?也未必。

比如公款吃喝,是大家都反对,都憎恶的。

但如果你请那从未参加过的人一起来吃,则多半会欣然前往,且面有得色。

可见他反对的并不是公款吃喝,而是别人有份自己却没有。

因为自己没有份,便只好连公款吃喝一起反对。

显然,不是中国人说一套做一套,也不是中国人当前一套背后一套,而是为人处世的原则或法则太多,又往往互相矛盾。

老祖宗留下了不少遗训,这些遗训常常都是要打架的。

比方说,老祖宗谆谆教导我们,一个人,应该“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同时又会告诫我们“少管闲事”,“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那么,我们是管还是不管?哈!这你就不懂了。

管不管,要看那事是不是“闲事”。

如果是闲事,就不该管;不是闲事,就该管。

所以,见义勇为是对的,袖手旁观也是对的。

中国有句老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就是说,有理没理,不光看讲不讲得出道理来,还要看你是“公”是“婆”。

这样一来,研究中国人“国民性”或“民族性”的人就麻烦了,他实在想不出该用哪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来概括中国人。

比方说,中国人耿直却又圆滑,坦诚却又世故,多疑却又轻信,古板却又灵活,讲实惠却又重义气,尚礼仪却又少公德,主中庸却又走极端,美节俭却又喜排场,守古法却又赶时髦,知足常乐却又梦想暴发,烧香算命却又无宗教感,爱抱团儿却又好窝里斗,爱挑刺儿却又会打圆场,不爱管闲事却又爱说闲话,懂得“只争朝夕”的道理却又主张“慢慢来 ”,等等,等等。

结果,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在世界历史上最早“先富起来”,却又最终弄得“一穷二白”,因为“落后”而“挨打 ”。

总之,中国人是不大容易看懂的。

岂但外国人“看不懂”,便是中国人自己,也不一定“说得清”。

其实,就连“说不清”也是不对的。

如果你用“说不清”三个字来概括中国人,保准有人立马表示反对:说不清?怎么说不清?我就说得清。

然后,他会一五一十地说将起来,而且说得头头是道,说得旁边的人直点头。

可是,点头又怎么样呢?他听张三讲的时候会点头,听李四讲的时候也会点头,因为张三李四讲的都对。

但你要以为张三李四观点一致,那就大错特错了。

他们的说法很可能正好相反—张三讲的是“公理”,而李四讲的是“婆理”。

何况在中国,点头并不一定表示赞同(当然也不一定表示不赞同)。

它可能是表示在倾听,或者表示礼貌,甚至只不过习惯动作而已。

中国人的事儿,实在是麻烦。

就说吃饭。

中国人是最爱请客吃饭的。

南方北方,都一样。

但如何吃,吃什么,却不大相同。

北方人请客吃饭,总是整一桌子菜,盘子叠盘子碗摞碗。

那些菜,往往也都很实在,整个的鸡整个的鸭,整个的猪腿或羊腿,总之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南方的盘子就要小得多,菜的分量也少很多,几乎一筷子就可以夹完,但花色品种则比较丰富,一只鸡可以做好几种菜,一条鱼也可以两吃或者三吃。

于是北方人就瞧不起南方人了,认为他们小气。

南方人也看不上北方人,认为他们傻气。

最好玩的是,他们都认为对方虚伪。

北方人说,弄那么一点点菜,让人不敢下筷子,这是请的哪门子客?虚情假意吧?南方人则说,明明吃不完,还要不停地上菜,这是让人吃还是让人看?虚张声势嘛!那么到底谁虚伪?其实谁也不虚伪。

北方人认为,既然诚心诚意请人家吃饭,就得让人能够放开肚皮吃,这样才实在。

南方人则认为,实实在在地待人,就用不着铺张浪费。

菜嘛,够吃就行,弄那么多干什么?如果是自己家里人吃饭,有这么摆谱的吗?没有吧?再说,弄那么多菜,岂不把人家当成了饭桶?还是能吃多少弄多少的好。

这可真是“南辕北辙”,猴吃麻花儿—满拧。

结果,他们虽然都很实在,却又都被认为是虚伪。

你看,同样是中国人,南方北方就大不一样。

中国人,是不是很难说得清?

易中天品三国中写曹操的段落摘抄有哪些?

1. 曹操打了败仗检讨自己,打了胜仗感谢别人。

这扬人责己的作风,对于失败,会检讨自己的错误,这是曹操作为领袖有担当,大气的地方。

2. 曹操心里非常清楚一点,就是道德的底线必须坚守,如果你不坚守道德的底线,结果是满朝都是小人,这是曹操要表扬和肯定陈群的原因,就是陈群你坚守道德的底线,你批评作风不正派、行为不检点的人这是对的!但是曹操还明白另一个道理,就是i不能纠缠鸡毛蒜皮,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都是有缺点、有错误、有毛病,所以这个事情也不能做。

所以曹操的这个做法不是和稀泥,也不是搞平衡,也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也不是我们一般人理解的所谓中庸之道,而应该说是得中庸之精髓。

中庸精髓讲什么?讲”又经有权“就是有些东西是常规的,有些东西是权宜的,不能认准一个死理。

3. 贾诩劝先劝张秀勿打,因一开始张秀用精锐部队打曹操的精锐部队,论用兵不如曹操,所以大败。

而后又追击,因为曹操有机会赢却不攻打,必是大后方出了问题,于是留下断后军队就不是张秀的对手了,于是大胜。

易中天品三国中写曹操的段落摘抄

曹操打了败仗检讨自己,打了胜仗感谢别人。

这扬人责己的作风,对于失败,会检讨自己的错误,这是曹操作为领袖有担当,大气的地方。

曹操心里非常清楚一点,就是道德的底线必须坚守,如果你不坚守道德的底线,结果是满朝都是小人,这是曹操要表扬和肯定陈群的原因,就是陈群你坚守道德的底线,你批评作风不正派、行为不检点的人这是对的! 但是曹操还明白另一个道理,就是i不能纠缠鸡毛蒜皮,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都是有缺点、有错误、有毛病,所以这个事情也不能做。

所以曹操的这个做法不是和稀泥,也不是搞平衡,也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也不是我们一般人理解的所谓中庸之道,而应该说是得中庸之精髓。

中庸精髓讲什么?讲”又经有权“就是有些东西是常规的,有些东西是权宜的,不能认准一个死理。

贾诩劝先劝张秀勿打,因一开始张秀用精锐部队打曹操的精锐部队,论用兵不如曹操,所以大败。

而后又追击,因为曹操有机会赢却不攻打,必是大后方出了问题,于是留下断后军队就不是张秀的对手了,于是大胜。

...

孔子的理想为什么不能实现 易中天

答:一个字就是“仁”,这是孔子理想具体内容的直接体现,以下是有关孔子思想的资料,希望对你有用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尊重他人”(“爱他人”)这样的道德观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学”相联系的.如果我们抛弃了孔子的“仁学”理论,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于人”,提倡什么“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么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吗?你能真正地爱护别人吗?所以任何对人们的社会规范的具体要求它都必须有—套伦理学理论作支撑,而这套伦理学理论又是内传统积累而成的. 这里不能全面的讨沦儒家的伦理问题,它无疑有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内容“爱人”思想无论如何是我们今天仍应继承和发挥的.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是基于“亲亲”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音,人也,亲亲为大.” 《论语.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但是“为仁”不是仅止在“亲亲”上,而必须“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得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我认为,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常有误.(我自已过去的解释也不正确.)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往往把“克己”与“复礼”解释为平列的两个相对的方面,我认为这不合孔子的思想. 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之用,和为贵”.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对“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乎哉!”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认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有了“求仁”的内在自觉性,“我欲仁,斯仁至矣”,并实践于日用伦常之中,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了.“极高明”要求我们寻求伦理体系中的终极理念,“道中庸”要求我们把它实践于平常生活之中,而“道中庸”和“极高明”是分不开的.哪怕是寻求最低限度的伦理观念的“认同”,也是和某种伦理体系的终极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如果说,孔子的“仁学”充分讨论了“仁”和“人”(人道)的关系,还没有来得及去充分讨论“仁”与“天”(天道)的关系,那么孟子在后一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如他说:“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 人心本仁,与“天心”本是相通的.对此朱烹说得更明白,他说:“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乎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故语心之德虽其总摄贯通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己矣.” 此则从“天心”本“仁”,而说“人心”也不能不“仁”,“人心”与“天心”实是相贯通的,因此儒家的伦理学说实是建立在一道德形上学之上,故《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儒家这一“天人合一”思想无疑有其特殊的伦理意义,而贡献于人类社会. 但是,如果我们把曾经支持中国两千多年有关作人的道理的“仁学”(“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作为反动思想批判掉了,那么我们的社会如何不混乱,如何还能不发生“精神危机”呢?从这里看,对待传统的伦理思想,我们只能继承它、发展它,使之适合现今社会生活之要求,决不能抛弃它,而另外建立与之对立的“斗争哲学”.当然,在我们继承“传统”的同时,不仅应使“传统”得到发展与更新,要“日日新,又日新”(这也是中国的传统),而且还应充分吸收一切适应我们社会发展要求的其他民族的伦理美德.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什么

诸子百家的含义: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

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史家论述: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司马谈(司马迁之父)对学术流派的见解,司马谈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

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吕思勉认为“术数”、“方技”、“兵书”三略,亦可称为先秦诸子,可算为十二家。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王守仁。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

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

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

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

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

其一生主要贡献在于,奠定了教育的基础,他在政治上采取保守主义,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但在教育上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对于思想领域的开创性见解间接的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一文化鼎盛现象的形成。

五年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

及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

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也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

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

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

由于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

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今山西安泽)人,生于...

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

1、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2、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3、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感伤?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

4、钱当然很重要,这我不是不知道;我一天何尝不为钱而受熬苦!可是,我又觉得,人活这一辈子,还应该有些另外的什么才对……5、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

6、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7、人和社会,一切斗争的总结局也许都是中庸而已。

与其认真,不如随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有钱就寻一醉,无钱就寻一睡,与过无争,随遇而安。

8、命运总是不如人愿。

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

9、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10、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

1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12、既不懈的追求生活,又不敢奢望生活过多的报酬和宠爱,而是理智而清醒的面对着现实。

13、无论精神多么独立的人,感情却总是在寻找一种依附,寻找一种归宿。

14、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时时都会感到被生活的波涛巨浪所淹没。

你会被淹没吗?除非你甘心就此而沉沦!!15、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16、是的,小时候,我们常常把“亲戚”看得多么美好和重要。

一旦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我们便很快知道,亲戚关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们造成的;生活同样会告诉你,亲戚往往不如朋友对你真诚。

17、人生啊,是这样不可预测,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是那么曲折。

18、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

19、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20、既要脚踏实地于现实生活,又要不时跳出现实到理想的高台上张望一眼。

在精神世界里建立起一套丰满的体系,引领我们不迷失不懈怠。

待我们一觉醒来,跌落在现实中的时候,可以毫无怨言地勇敢地承担起生活重担。

这是孙少平教给我的道理。

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做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

要做到这一点,路还好长。

还有好多呢,这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也可喜欢了,我买了本书,我当年高考的时候就是这本书的内容激励了我,虽然有了电视剧,但我还是觉得书比较经典!你也可以买本书,珍藏下!

杨朱,老子,庄子的思想有什么不同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大,也很奇怪。

首先不知道你在哪里看到道家所谓的三段分法?听起来很新奇。

对于先秦诸字的研究一定要慎重,现在的很多学者研究先秦文化不是走所谓的疑古考据一路,就是喜欢提出一些奇谈怪想,搏取大家的眼球。

这里只能提出几个基本的意见,算是对楼主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的回答:1、先秦思想儒道并不分家,中国思想的最初雏形来源于黄帝,说的主观点就是出自《易》,先秦诸子的所有流派思想几乎都离不开《易》的影子。

这里的《易》不是《易经》,而是从八卦到《连山》、《归藏》而后一直到周文王作《周易》一系列积累起来的学问。

包括儒家最纯正的正宗学问到在《周易。

系辞传》里。

2、所谓的道家思想的初步雏形,古来最正宗的公认依据是老子著的《老子》(唐代后一般称道德经),根据现代考古学的证据,本书最晚的成书时间也在战国中期以前(湖北荆州古墓),而且根据出土的竹简和现代版本对比,基本保持一致,所以排除了伪作的可能。

3、庄子是战国中期宋人(出自《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索隐引刘向《别录》),其主要代表思想都在《庄子》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自古基本认定庄子原篇,外篇、杂篇争议较大),所以《庄子》最早成书时间也必然是战国中晚期。

4、杨朱,战国时期人,生卒不可考,但是根据《列子》中《杨朱篇》以及庄子、孟子、墨子等的一些著作中,大概可以判断在公元前479-289之间(依据墨子和孟子生卒推断),其没有著作留世,成系统的思想都是来自于《列子》,而《列子》现在比较认同是魏晋时期成书。

所以,从上面可以看出,所谓老子庄子继承杨朱思想,肯定是非常不妥当的,除非有重大的考古发现能推翻上面的证据。

不然就算是《老子》成书是战国中期以前,写出来的时候也很杨朱出生的年代差不多,怎么可能是杨朱思想的继承。

而且根据1、的解释,老黄思想其实是最正统的中国上古思想,即使不是全部,也是最正统的继承,所以说是战国以后根据杨朱思想的继承,实在是不敢苟同。

最后,楼主不知道在哪里看的“道”就是原则和规律?这种说法是极不负责任的。

“道”是什么?这个问题中国学术界争论了数千年,甚至把佛家都拉进来,也没得出个公认的定义。

随便挑一句,《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如果是规则和原则,还会是“非常道”吗? 老子学说个人认为重点在讲天人之道,正因为是天人之道,其中包含的东西太多了,政治、军事、文化、科学等可以用〈老子〉加以解释。

〈老子〉是道家的纲领性、概括性学说,自古以来注家上百,各人看了有各人的看法和领悟,不好下定论。

庄子学说主要在讲天人之道的应用,而且侧重点在人道。

特别是出世入世的应用上,也是含盖广博。

杨朱的学说,最著名的就是:“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摘自〈列子。

杨朱〉) PS:不是不愿意多写帮楼主答疑,实在楼主这个问题问的太大,不负责的在百科或哪本书上抄一个某学者对老子、庄子、杨朱思想的总结,总觉得有失严谨,希望楼主能自己亲读子书,或者多看经典正统的学家著作,且莫对现今一些“疑古”、“求异”的学说影响。

论语是一部()体的著作,记录了()的言行,他是()家创始人.央视...

蛮快咯、绝对正确.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记录了( 孔子 )的言行,他是( 儒)家创始人.央视的百家讲坛栏目中,( 于丹 )教授解读了这部书.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言必信,行必果.)礼记是四书五经中的一部,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希望我的回答使你满意.

求一篇《论语》读后感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

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

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国》更好一些,她的语言没有易中天那样幽默,但绝对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

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 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

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