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句子

描写昆虫的句子有哪些?

日期:2019年12月31日 分类:优美句子

  1. 蚕宝宝们如细浪荡漾,争食着那又肥又嫩的桑叶,发出一阵阵细雨轻风般的沙沙声。

  2. 蝈蝈儿身上披着一件翠绿色的外衣,头两边镶着两颗像宝石一样的眼睛,头上插了两根又长又细的须,显得英姿勃勃,还真有点大将的威风呢!

  3. 蝴蝶,令人赞美它是“会飞的花朵”,在大自然中,如花似蝶,是美好的比喻。

  4. 蜘蛛结网十分精巧,总是先织纵的,再织横的,从内到外一圈一圈地织,多数织成八角形,好像布下了“八卦阵”。

  5. 在天要下雨的时候,蜻蜓成群结队地飞在低空,飘飘洒洒,玻璃般透明的翅膀鼓动着,像一架架轻盈的小飞机。

  6. 蝇无处不飞,那嗡嗡嗡的声音就好像恶人的谗言,令人憎恶。

  7. 蟋蟀小巧玲珑,全身呈紫褐色,脑门上像细丝般的两根触须;一会儿向上竖起,一会儿微微交错摆动。

  8. 蜻蜓又有它的飞行特技,它忽上忽下,忽快忽慢,能滑翔、会点水,翅膀稍一抖动,就能来个急转弯。

  9. 它身披一层坚硬的甲壳,甲壳色彩鲜艳,布满花纹斑点,闪着发光的金属色。绚丽多彩的蝴蝶是最美丽的昆虫,也吸引了我的目光。

  10. 螳螂一见到蝗虫,两翅就斜斜地伸向两侧,尾端剧烈地上下摇动,发出呼呼地响声,两对后足把整个身体高高撑起,全身几乎直立起来。

  11. 我家门前的槐树下有窝小蚂蚁,它们穿着“黑衣服”,头顶长着两个灵敏的触角,一对眼睛又黑又亮,身子像我们书中的大冒号。

  12. 蚂蚁可能是群居的昆虫。我经常看到很多蚂蚁在爬,但我从没见过蚂蚁搬东西。蚂蚁好像是膜翅目的。我们班有一次上科学课的时候看到一只蚂蚁,它竟然长了翅膀!张逸龙说它是变异蚂蚁!

  13. 蚂蚁的生活跟我们一样也很有规律,它们也有学校。看啊!在它们的学校里,小蚂蚁们在认真的听课,老师在传授着知识,它们都那么全神贯注。

  14. 螂先生,别看他一副魁梧矫健的样子,还着一身绿色袈裟,他也是长老呢!再看昆虫一族那些身披黑色铠甲的大将军吧!俗称“打不死的小强”――蟑螂大将!

  15. 蜘蛛像荡秋千一样在两根树枝间往来几次,从它尾部出现了一条又一条晶亮的细丝,最后终于又织成了一张椭圆形的蛛网。

描写昆虫的名句有哪些?

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当推《唐诗三百首》。

在这三百首光辉篇章中,有一些与昆虫有关的诗句,是诗人以虫寓意、抒发情怀的。

|例如,“夜深静卧百虫绝, 清月出岭光入扉。

”(韩愈《山石》)描写一片万籁无声的宁静夜色;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以此比喻过路客人投宿时的情景;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 |颂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传说养蚕是黄帝的元纪螺祖首创,已有5200年以上的历史。

总之,蚕儿浑身都是宝,对人类贡献极大。

诗人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抒发情怀,表示“老骥伏枥”之志和“鞠躬尽瘁”之心。

唐代张籍《田家行》诗:“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 描述了蚕作茧化蛹、茧中出蛾的现象。

|咏蝉 |蝉羽化期多在夏季,所以有“蝉鸣空桑叶、八月萧关道”(王昌龄《塞上曲》)的诗句。

雄蝉的腹基部两侧有发音器,依靠振动发音器来“蝉鸣” 、“蝉唱”,如果清晨有露或大雨将至,蝉鸣则止、蝉唱暂休。

故有“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李商隐《落花》)的诗句。

|虽然有“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诗句,来抒发诗人清闲悠然的心境。

但有的诗句却是借蝉声来表达诗人清高与思怀的。

如,“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中咏蝉》)。

作者的高风亮节在其序中,以蝉喻之,描写得淋漓尽致!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抒发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戴叔伦《画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 可算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的艺术再现。

|梦蝶 |庄周梦蝶就成了文人墨客借物言志的重要题材,蝶梦也就成了梦幻的代称。

|杜甫诗《曲江二首》中写道:“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觅食、交配、产卵和蜻蜓点水产卵,一触即飞之状,描绘得栩栩如生。

|北宋谢逸在《蝴蝶》中描述到:“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

” |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诗云:“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扑萤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这是唐诗中的绝妙佳句,早已脍炙人口。

萤属于鞘翅目萤科,幼虫常在腐草堆中觅食小虫,故有“腐草为萤”之误。

|萤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所以有“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白居易《长恨歌》)的诗句,写的是唐明皇夜不成寐思念杨玉环的情景。

|防虫 |唐代戴叔伦《屯田词》:“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 |白居易《捕蝗》:“荐食如蚕飞似雨,飞蝗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 |北宋苏轼有诗:“今年春暖欲生蝻,地上戢戢多于土。

预忧一旦开两翅,口吻如风哪肯吐。

” |明代郭敦也有名句描述:“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盈血,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枝折。

” 说到中国的昆虫文化,不得不提到唐代的欧阳洵。

有专家考证,在公元641年,欧阳洵编撰的《艺文类聚》就是最早将散落在中国民间的昆虫文化史料汇集起来的。

其中包含了关于蝉、蝶、蚊、蝇、蛾、蚁、蝗、蜂、蟋、尺蠖、螳等昆虫的诗赋。

后来有关昆虫的诗词歌赋不断出现于诗作之中。

如2000多年前的《诗经·国风·七月》里载有“五月螽斯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左思的《巍都赋》中有“清戎绵幕,无异蛛蝥之网,弱卒锁甲,无异螳螂之卫”;古人扬雄的“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录有关虫类药物的70多条款中,就有不少生动的描述,如蜣螂“其虫深目高鼻,状如羌胡,背负黑甲,状如武士,故有蜣螂、将军之称”等等。

古代仅养蚕、养蜂就有相当多的专著,如淮南王的《蚕经》;宋元明的《蚕书》、《艺桑总论》;清朝的《蚕桑辑要》;后魏的《齐民要术》;唐宋的《尔雅翼》有“蜜蜂蛰人,芒入人肉,不可复出,蜂亦寻死。

”等等,其中不仅体现了相当的科学水平,而且涉及有不少昆虫文化的素材。

据《中国农书》记载,我国古代放养白蜡虫首次被国外知晓的是英国耶稣传教士N.特里高尔特,他在1651年对此做了记述。

此后消息传到了欧洲,W.洛克哈特于1853年将白蜡样品连同白蜡虫从上海送到英国供作研究。

1913年,美国的E.H.威尔逊特地亲临我国,对四川的白蜡进行了考查。

由此可见,昆虫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在国际民间和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还有许多昆虫在远古时期,就已默默无闻地在民间装点着人民生活。

如蝉在晋、汉时代就饲养用作娱乐,陶毂的《清异录》记载了唐代长安有赛蝉的风俗,聚蝉较鸣,称为“仙虫社”。

金龟子在七八百年前已经用来作装饰品和玩具,“金龟子,体绿色,光若金,里人取之,以佐妇钗环之饰”记录于《益州方物记》中;在《癸辛杂识》有“甲能飞,其色如金,绝类小龟,小儿多取以为戏”的记载。

几丁虫也同样被用于装饰品,陈常器的“吉丁虫,甲虫也,背正绿,有翅...

描写昆虫的句子

千万只蜜蜂在蜂箱前飞动,嗡嗡声好像许多小小的发动机。

小蜜蜂是一个高明的建筑师,它建造的正六角形小房子,像一座座精致的小别墅。

小蜜蜂是一位勤劳的酿造师,它把跑尽千里路,博采万朵花得来的花粉,精心酿成甜甜的花蜜,贡献给人类。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一群群金色的蜜蜂,像一片片金色的云,铺天盖地地向百花盛开的苜蓿地扑去。

雌蚊吸饱了血后好像一架重量超载的小飞机,飞得十分吃力,只好沿着墙壁逐渐往下飞,然后找一个阴暗潮湿的角落里躲藏起来,不吃也不动。

这只又大又黑的蚊子,爬在墙上,就像甩在墙上的一个墨点。

天黑下来了,蚊子们开始了歌唱,哼哼哼……就好像初学二胡的人拉出的调子,单调乏味。

苍蝇无处不飞,那嗡嗡嗡的声音就好像恶人的谗(chán)言,令人憎恶。

苍蝇也有一套飞行技能,它起飞时突然有力,起飞后还会把6只腿紧紧地贴在腹下,就像飞机收起着地使用的起落架。

你别看蜘蛛的样子笨重,当它沿着一根细长柔软的丝爬行时,恐怕比杂技演员走钢丝还要灵巧呢。

蜘蛛像荡秋千一样在两根树枝间往来几次,从它尾部出现了一条又一条晶亮的细丝,最后终于又织成了一张椭圆形的蛛网。

蜘蛛结网十分精巧,它总是先织纵的,再织横的,从内到外一圈一圈地织,多数织成八角形,好像布下了“八卦阵”。

“小小诸葛亮,独坐中军帐,摆下八卦阵,要捉飞来将!”在草坪中央几方丈的地面上,聚集着数不清的蝴蝶,仿佛是一座五色缤纷的花坛。

蝴蝶的嘴巴也很别致,样子像钟表的发条,平时卷着,要用才伸直插进花心里去吸里面的蜜

《昆虫记》里描写昆虫的句子有哪些900字数

虫子外形:在池塘的深处,水甲虫在活泼地跳跃着,它的前翅的尖端带着一个气泡,这个气泡是帮助它呼吸用的。

它的胸下有一片胸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佩带在一个威武的大将军胸前的一块闪着银光的胸甲。

虫子动态:在水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堆闪着亮光的“蚌蛛”在打着转,欢快地扭动着,不对,那不是“蚌蛛”,其实那是豉虫们在开舞会呢!离这儿不远的地方,有一队池鳐正在向这边游来,它们那傍击式的泳姿,就像裁缝手中的缝针那样迅速而有力。

在这个地方你还会见到水蝎,只见它交叉着两肢,在水面上悠闲地做出一副仰泳的姿势,那神态,仿佛它是天底下最伟大的游泳好手。

还有那蜻蜓的幼虫,穿着沾满泥巴的外套,身体的后部有一个漏斗,每当它以极高的速度把漏斗里的水挤压出来的时候,借着水的反作用力,它的身体就会以同样的高速冲向前方。

有时候,小小的田螺们会沿着池底轻轻地、缓缓地爬到岸边,小心翼翼地慢慢张开它们沉沉的盖子,眨巴着眼睛,好奇地展望这个美丽的水中乐园,同时又尽情地呼吸一些陆上空气;水蛭们伏在它们的征服物上,不停地扭动着它们的身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成千上万的孑孓在水中有节奏地一扭一曲,不久的将来它们会变成蚊子,成为人人喊打的坏蛋。

景物描写:乍一看,这是一个停滞不动的池塘,虽然它的直径不超过几尺,可是在阳光的孕育下,它却犹如一个辽阔神秘而又丰富多彩的世界。

接着我的注意力又被别的东西吸引住了。

清澈又凉爽的泉水源源不断地从岩石上流下来,不停地滋润着这个池塘。

泉水先流到一个小小的潭里,然后汇成一条小溪。

当我打开一个大石头时,有一个小拳头那么大的窟窿,从窟窿里面发出一簇簇光环,好像是一簇簇钻石的小面在阳光照耀下闪着耀眼的光,又好像是教堂里彩灯上垂下来的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珠子。

描写昆虫的摘抄

昆虫的习性 昆虫具有许许多多不同的习性,包括它们的活动和行为,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趋性 趋性是指昆虫对某种刺激所表现出来的定向活动。

最常见的趋性有: 趋光性:大多数夜出性的昆虫对短波光有强烈的趋性。

因此,我们常用黑光灯进行诱集;蚜虫对黄色的光有趋性,所以在菜田中可用黄板进行诱杀。

趋化性是指昆虫对某种化学物质具有趋性。

在菜田中,你看菜粉蝶总是在甘兰菜上飞来飞去,原来它们对十字花科蔬菜中含有的芥子油有强烈的趋性。

近年来科学家们根据雄虫能在很远的地方闻到雌虫所散发出的性外激素气味的道理,研制出很多害虫的性诱剂,利用雄虫的这种趋性来引诱和消灭它们。

菜粉蝶 趋化性 二、食性 昆虫取食的习性叫食性。

昆虫的食性可有两种不同的分法。

如果按昆虫取食食物的性质将它们分为: 植食性:以植物的各部分为食物的昆虫,这类昆虫约占全部昆虫的40~50%,如:粘虫、棉铃虫、麦蚜等。

肉食性:以其它动物为食物的昆虫,如:瓢虫、草蛉、各种寄生蜂等。

腐食性:以动物的尸体、粪便、腐败的植物为食料的昆虫,如苍蝇、屎克郎等。

杂食性:是指象蟑螂一样既吃植物性食物,又吃动物性食物的昆虫。

粘虫 棉铃虫 寄生蜂 屎克郎 食性 如果按昆虫取食食物范围的广狭来划分,可将昆虫分为: 多食性:可在不同科的植物上取食的昆虫,如棉铃虫可为害几十个科的200多种植物。

寡食性:只在一科植物上取食的昆虫,如菜粉蝶和小菜蛾只在十字花科不同属的植物上生活。

单食性:而只能在一种植物上或者与它亲缘关系很近的几个种上取食的昆虫,例如梨大食心虫,只在梨属的植物上取食为害,绿豆象只为害绿豆,豌豆象只为害豌豆等。

三、假死性 有些昆虫,例如很多甲虫,当受到震动时,立即呈麻痹状态,从树上掉到地下,这种习性叫假死性。

在害虫防治中,人们常常利用它们的假死习性,将它们集中消灭。

假死性 四、群集性和迁飞性 一种昆虫的大量个体聚集在一起的现象叫群集性。

昆虫群集在一起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临时性的,象舟形毛虫从卵块中刚刚孵化出来的低龄幼虫,群集生活,高龄以后四散为害。

另一种是持久性的。

例如东亚飞蝗,它们的群集性是受遗传基因控制的,从小到大,它们总是生活在一起。

东亚飞蝗 群集性 稻纵卷叶螟 小地老虎 还有的昆虫,象燕子一样有规律的飞来飞去,叫迁飞性昆虫。

如粘虫,每年秋天飞到南方越冬,第二年春天再飞回北方,周而复始。

在我国,许多农林害虫都具有迁飞性。

例如,为害水稻的稻纵卷叶螟,为害作物根颈的小地老虎等等。

五、保护色和拟态 昆虫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

为了能够生存下去,昆虫在漫长的演化道路上进化了一些其它保护自己的绝招,其中的一项就是具有保护色。

在生长季节草地上的蚂蚱是绿色的,而当草叶枯黄后,蚂蚱的颜色也随之改变成与枯草一样的枯黄色。

还有的昆虫,既有保护色,又能配合自己的体型和环境背景来保护自己。

如尺蛾的幼虫、枯叶蝶的成虫、竹节虫等 。

蝗虫的保护色 尺蛾的幼虫 枯叶蝶的成虫 有些昆虫既有保护色,又有与背景形成鲜明对照的体色,叫警戒色。

当有敌害时,突然展开吓它一跳,可以吓跑胆小的敌人。

昆虫有时也可以"模拟"其它动物的姿态来保护自己,这种现象叫"拟态"。

这是一只食蚜蝇,它的外形与蜜蜂非常相像,虽然它没有螫针来保护自己,但那些领教过蜜蜂厉害的动物一见到它,马上想起了蜜蜂,远远地躲开了。

在昆虫世界中,并不是食蚜蝇有意要学蜜蜂的样子,而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在自然选择下,它们朝着有利的特征发展的结果。

食蚜蝇 人们可以利用昆虫的这些习性,对害虫进行预测预报,并确定有效的防治措施

谁有赞美昆虫的句子,要好点的

一只蝗虫在最后蜕皮,成虫从幼虫的客套中钻了出来。

幼虫感到自己已经成熟,可以蜕变之后,便用后爪和关节部位抓住网纱。

而前腿则收回,交叉在胸前待命,以支持背朝下躺着的成虫翻转身来。

鞘翅的鞘——三角形小翼成直角地张开其尖帆;那两条翅膀胚芽的细长小带子在暴露出的间隔处的中央竖起,并微微分开。

这样,蜕皮的架势业已摆好,稳稳当当的。

蝗虫中央部位血液在一涌一退地流动着。

血液涌上时宛如液压打桩机一般一下一下地撞击着。

随后头也拱出来了。

外壳被撇在原地,完好无损。

触须在从这么窄小又裹得如此紧的外套中钻出来时并没有遇到任何阻力,所以外套没有翻转过来,也没有变形。

此时蝗虫只用长长的后腿的爪子抓住网罩。

它垂直悬吊着,头冲下,我一碰纱网,它就像钟摆似的摆动起来。

它们软极了,支撑不了自身重量,耷拉在头朝下的身子两侧。

当蝗虫成虫时,整条小腿上竖着两排坚硬锋利的小刺。

它垂直地吊挂着,头朝下,由现已空了的小腿护甲的钩抓钩住。

三个多小时过后,鞘翅和翅膀就全部展开来了。

昆虫记的好词好句精彩段落有哪些

《昆虫记》中的好词:默默无闻、自作主张、美味佳肴、不远千里、不辞辛苦、温柔可人、面不改色、泰然自若、天经地义、没心没肺、凯旋而归、毫不客气、地地道道、稀奇古怪、逃之夭夭、丑陋不堪、历经艰辛、毫不迟疑、声如霹雷、毫无疑问、烦吵浮夸。

1、玻璃池塘的水中原本潜伏着一打水甲虫,它们游泳的姿态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有一天,我无意中撒下两把石蚕,正好被潜在石块旁的水甲虫看见了,它们立刻游到水面上,迅速地抓住了石蚕的小鞘,里面的石蚕感觉到此次攻击来势凶猛,不易抵抗,就想出了金蝉脱壳的妙计,不慌不忙地从小鞘里溜出来,一眨眼间就逃得无影无踪了。

2、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

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

有关昆虫的诗句有哪些?

1,《闻虫》 唐代:白居易 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

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

2,《月夜》 唐代: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3,《村夜》 唐代: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4,《夏夜追凉》 宋代: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5,《秋夜曲》 唐代: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6,《周颂·小毖》 先秦:佚名 予其惩,而毖后患。

莫予荓蜂,自求辛螫。

肇允彼桃虫,拼飞维鸟。

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

7,《山花子·春愁》 明代:陈子龙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

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

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8,《昌谷读书示巴童》 唐代:李贺 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9,《送魏十六还苏州》 唐代:皇甫冉 秋夜深深北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10,《秋虫》 唐代:白居易 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里。

秋天思妇心,雨夜愁人耳。

【赏析】 《月夜》 唐代: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

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

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

因此。

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

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

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

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

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

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

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

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

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

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

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

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

第三句的“春气暖”。

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

于是春意俱足。

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

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

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

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

然而。

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

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

就更为寥寥。

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证,不好去穿凿。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search.aspx?type=title&page=1&value=%E8%99%AB

描写昆虫的句子200

闭上眼睛细细聆听,田野里似乎在组建一支交响乐队,和谐的声音似乎连音乐家都不能很好的演绎.听,青蛙鼓着腮帮子正用低沉的大提琴声,杜鹃用那清凉的金嗓子连着一条生动的五线谱,知了的声音均匀而富有节奏,还有蟋蟀的刨土声,这种和谐,这种音符与音符间的完美镶嵌,谱成了夜晚中最动听.最美妙的歌谣.

描写蚂蚁外形的句子有哪些?

1、蚂蚁,从外观上看是一种很小,很不起眼的小动物,外形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六足。

一身黑亮的盔甲,两根细长的触角,凑成黑色的勇敢的小生灵。

2、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看见蚂蚁有两只触角,没有眼睛,有六条腿。

它们的力量很大,能搬起比自己的体重重几倍的食物。

3、蚂蚁是一种有社会性的生活习性的昆虫,属于膜翅目,蚂蚁的触角明显的膝状弯曲,腹部有一、二节呈结节状,一般都没有翅膀。

4、蚂蚁的身体是由头、胸、腹组成的,还有六条细细的腿,它的腿是长在胸上的。

蚂蚁的嘴尖尖的,像一把小小的剪刀。

5、蚂蚁米粒般大小,全身黑乎乎的,像三个小球连在一起;它嘴巴又尖又小,像两把弯钳;眼睛又黑又亮;头上长着两个灵敏的触角;胸部有点小,六条又长又细的腿就长在这儿;肚子圆鼓鼓的,拖在最后面,好像在拉着一个小球似的。

6、蚂蚁分为三部分,头、胸、腹。

蚂蚁有六条腿,蚂蚁卵0.5毫米长,呈不规则的椭圆形,乳白色。

7、蚂蚁摔不死。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于是我拿着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起蚂蚁来。

我发现蚂蚁除了有两只长长的触角外,它那长长的六只绒毛般的细脚,竟相当于蚂蚁身高的四倍多!8、蚂蚁全身呈黑色或棕色,头上长着两根触角,别看它的触虫小,但它能给许多蚂蚁传播信息;蚂蚁有六只脚,爬起来敏捷自如。

9、夏天的一个下午,我在一棵大树下乘凉,正巧发现了一群正在搬家的黑蚂蚁。

它们个个脚步匆匆,有的的带着乳白色的蚂蚁卵,有的带着灰褐色的蚂蚁蛹,有的带着老蚁、伤蚁,还有的带着各种各样的食物。

10、有的蚂蚁背着蚂蚂蚁卵,有的背着刚出生的小蚂蚁,有的也许已经把东西运到新的住宅里去了,然后又来搬,它们的队伍始终都有是整整齐齐的。

11、蚂蚁可真小啊!但非常可爱,他们种类也非常多:我知道有红蚁、黑蚁、白蚁、会飞的蚂蚁,还有蚁后,今天我看到的是黑蚁,它们都是一群一群的。

有的蚂蚁胖乎乎的,有些则是大力士,背着比它们身体大得多重物都能行走自如。

它们的身体是一节一节的,腿也有很多条,还长着长长的触角。

12、蚂蚁的身体基本上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

头部有触角一对,复眼一对,单眼0~3只,口器一组。

胸部位于头部和腹部之间,由前胸、中胸和后胸三个胸节组成。

每一胸节上有足一对,腹部紧接胸部后方,由许多环节组成。

13、蚂蚁的头部因种类不同形状各异。

有许多公蚁头部只长复眼,不长单眼。

蚂蚁腹部末端除了肛门及生殖孔外,公蚁及蚁后还备有防身利器。

蚂蚁的前足上有一个特殊构造叫作胚梳,用来梳洗身体的污垢。

14、蚂蚁搬家是一道非常动人的风景线,在路旁,在操场、在空地,弯弯曲曲的一个长长队伍,成几路纵队行进,近看,众多蚂蚁走得密密麻麻,并不整齐,但远望却也并不散乱,一条粗细均匀的黑线从这一点连到那一点,带有一种滚滚向前的动感,让你不由地就觉得那里面蕴涵着一种巨大的力量。

15、我家门前的槐树下有窝小蚂蚁,它们穿着“黑衣服”,头顶长着两个灵敏的触角,一对眼睛又黑又亮,身子像我们书中的大冒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