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记 四时之景
日期:2019年11月24日 分类:优美句子
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此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能够在丰年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是因为天下和平安定,没有战事,因此应该倍加珍惜。无论哪朝哪代,老百姓最盼望的就是没有战争,国家和平安定,因为这是幸福生活的根源。所以,一定要珍惜这种生活,消除不利于和平安定的负面因素。同时也间接地、含蓄地抒发了“乐”之中的愤郁和不平。
丰乐亭记中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此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能够在丰年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是因为天下和平安定,没有战事,因此应该倍加珍惜。
无论哪朝哪代,老百姓最盼望的就是没有战争,国家和平安定,因为这是幸福生活的根源。
所以,一定要珍惜这种生活,消除不利于和平安定的负面因素。
同时也间接地、含蓄地抒发了“乐”之中的愤郁和不平。
《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对比阅读
(一)(10分)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j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j掇:(duō)拾取,采取。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2)遂书以名其亭焉( )1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2分)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译文:17.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
(2分)(一)(10分) 14.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命名(本题2分。
每小题1分) 15.既 得 斯 泉 / 于 山 谷 之 间(本题1分) 16.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
(本题4分。
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7.与民共乐(本题2分,如答成“与民同乐”得1分)
丰乐亭记中所享受的美景的句子是
丰乐亭建于庆历六年(1046),当年五谷丰登,万民欢乐,故而命名丰乐亭。
丰乐亭与醉翁亭一起,被世人称为“姊妹亭”。
欧阳修又先后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郁和不平,间接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二、疏通大意,理清思路。
第一段,本文开篇第一句话就表达得含蓄蕴藉。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句中“明年”“始”足以显现欧阳化之勤于政务。
接着,欧阳修介绍了丰乐亭周围的环境。
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之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
“与滁人往游其间”,体现了一种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是下文生发议论的基础。
第二段,作者没有延续上文的思路,而是插入了兵革之事。
先叙述了五代时期的情况,紧接着,行文又追溯到唐朝末年,天下分裂、豪杰纷争的混乱局面。
历史上的滁洲可以说是屡尝战火。
欧阳修在这里插入两处叙述,其目的是为了与北宋初年天下太平的局面作对比,衬托如今生活平静富足。
结合下文来看,这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议论作好准备。
第三段又接着介绍滁州现今的情况。
地方偏僻,“舟车商贾、四方宾客”极少,当地百姓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状态,“乐生送死”。
作者在简要介绍了目前状况之后,用“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唤起读者思考,如今的安逸日子是臬获得的。
作者将功劳归于最高统治者的“功德”,显得很冠冕,实际在言语之间隐约透出一种忧患意识。
第四段是文章的重点。
作者先交代了自己生活在滁州的心态——“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由于“地僻事简”“其俗安闲”,所以自己得以和当地百姓四时相乐,从容游走于优美的山水间,“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
句中的“仰”“俯”,不仅交代了观赏风景的角度,而且也交代了观赏对象的远近,“望”“听”则准确地描写了观赏时的动作,这番描写透着一份悠闲;“掇”字生动地描写了对眼前绽放的鲜花的怜爱之情,“荫”字则流露了休憩之时的惬意的情趣。
这两句话用词语准确传神,显现了欧阳修驾驭文字的功底。
另外,掇幽芳指春,荫乔木指夏,风霜水雪指秋冬,秋冬草枯叶落,山势岩毕露,故曰“刻露清秀”,作者仅用十五个字就概括了四季景色的特点,尤其让人钦佩。
接着,作者又交代了百姓愿意与自己同游的原因,那就是“幸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句中“幸”字,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可以知道,当地百姓生活富足离不开欧阳修为官的努力,这是不侥幸获取的结果,而是勤于官务的必然结果。
第五段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是对自己的鞭策;第二句话“遂书以名其亭焉”,则交代了“丰乐亭”名称的来历。
语言干净利落,简洁经济。
与上文详细描写滁州风景、详细描写自己赏玩风景时的心态浍的文字相映成趣,也体现了欧阳修谋篇布局的匠心。
最后一段是“记”的一个组成部分,交代创作的时间以及创作者的姓名。
三、 文章的艺术特色。
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极具特色。
这灯文章往往不是单纯记游、记事,而是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发其人生感慨,寄托其人生理想。
他善于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富于变化,涉及笔成趣。
《丰乐亭记》全文沉醉于山水,感今怀古,固然歌颂赵宋王朝的功德,赞美丰衣足食、民享安乐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欧阳修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丰乐亭记》文约而丰,辞微而旨大。
作者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之人,自己虽然遭遇不幸,但仍把国家安危放在首位。
《丰乐亭记》虽然也有“与民同乐”的思想,但意蕴较《醉翁亭记》更高一筹——文章隐隐透出“乐而不能忘忧”之苦心,不仅要与民同乐,更应该居安思危。
丰乐亭记 阅读答案~
在于其中的名言警句——:“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 这篇散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
所谓“庆历新政”,仅经过一年多时间,就在庆历五年春宣告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
欧阳修因上疏为他们辩护,也被捏造罪名,贬于滁州。
滁州五代时为争战之地,备受破坏,经过宋初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已初步恢复元气。
州西南琅玡山为游览胜地,欧阳修政事之暇,颇喜寻幽访胜,辟地筑亭。
此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无论是记述还是描绘,全文都是围绕“乐”而写:建亭取名为“乐”,是思乐;与滁人共游为“乐”,是享乐。
乐在亭中,乐在山川,乐在和平安定的岁月。
欧阳修的散文,语言简洁,含义深远。
全篇不足500字,却多角度、深层面地写出了“丰乐亭”的“乐”意。
处地之“乐”——自然与创造。
欧阳修能够在滁州饮到甘甜的泉水,赏到优美的景致,都是大自然所赐,当然乐;看景致,仅在距滁州百步的地方,上有“耸然而特立”的“丰山”,下有“窈然而深藏”的“幽谷”,中有“滃然而仰出”的“清泉”,能不乐?乐是乐,但作者不想只得一时之乐,也不愿独享其乐,于是在自然赐“乐”的基础上,又用人力去创造“乐”,去丰富“乐”——“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真可谓是由“乐”而造亭,由亭而生“乐”,“乐”何其多,人“丰乐”,亭也就叫“丰乐亭”了。
处时之“乐” ——机遇与幸运。
只有“乐”之地不能成就其“乐”,还必须处在“乐”之时。
而作者和滁州百姓,正巧碰见了这“乐”时,这“乐”的机遇,能不感觉幸运吗?作者写处时之“乐”,是从四个方面来写的。
一是“乐”之久。
滁州在五代时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没有什么安定可言,而宋太祖赵匡胤“尝以周师”平定此地。
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再想去寻战争的遗迹,也已经不可得,因为“故老皆无在也”,“天下之平久矣”,百姓“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二是“乐”之源。
远源是“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近源则是“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说白了,这“乐”之源其实就是大宋皇帝,是他使得“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三是“乐”之况。
既然处于“乐”之地,“乐”之时,那百姓到底是怎么个“乐”法呢?看吧,“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用现代一点的词语表达,就是“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老病死,顺其自然,一派田园风光”,于是作者“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多么惬意呀!这是想当年陶渊明连做梦都想过的生活,现在让宋朝的欧阳修和滁州百姓过上了,这种“乐”,局外人怎么能体会得到呢?四是“乐”之思。
人常说:饮水思源。
既然尝到了“乐”的甜头,那就一边“乐”,一边思——让百姓“知上之功德”,“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而作者更没有忘记“宣上恩德”是自己的职责。
在“乐”的过程中,让百姓思德报恩,懂得这“乐”来之不易,应当加倍珍惜,以拥护赵宋王朝。
这也是本文的深层内涵。
处人之“乐”——井然与融洽。
作者欧阳修时为滁州刺史,是朝廷命官,如果他只知道自己享“乐”,自己陶醉于山水之间,沉迷于美景之中,那就不是真正的“乐”。
真正的“乐”在老百姓那里,在于民风民俗民愿民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与民同乐”。
欧阳修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将滁州治理得井然有序,与百姓相处和谐,关系融洽,于是他才得情致,“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百姓喜欢与自己游,那怎么能不“乐”个痛快,“乐”个天翻地覆呢? 这篇散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于一体,以“乐”开篇,以“乐”终结,“乐”贯串始终,景怡人,情动人,理启人。
他的《醉翁亭记》让人跟着“醉”,他的《丰乐亭记》让人跟着“乐”,真不愧为传世的姊妹篇呀。
当然,还必须认识到,这两篇散文都间接地、含蓄地抒发了作者“乐”与“醉”之中的愤郁和不平。
◎名句点击 在这篇散文中,最有深意、最能引起时人和后人共鸣的句子就是:“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也就是说,百姓必须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够在丰年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是因为天下和平安定,没有战事,因此应该倍加珍惜。
无论哪朝哪代,老百姓最盼望的就是没有战争,国家和平安定,因为这是幸福生活的根源。
所以,一定要珍惜这种生活,消除不利于和平安定的负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