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句子

楚辞离骚中重要句子

日期:2019年11月07日 分类:优美句子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滕王阁序 》中的句子中运用了屈原《离骚》诗意的句子?2正用典...

不同点:(1)形式不同:《诗经》为整齐的四言诗,大多是短篇;到屈原诗歌发展为长篇巨制。

《离骚》的句子不拘长短,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式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表现手法不同:《诗经》为现实主义手法;《离骚》为浪漫主义手法。

相同点:《诗经》和《楚辞》并称“风骚”,同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文学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者都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举例论述屈原《离骚》巨大的艺术成就

首先,《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离骚》,诗人屈原本身,就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艺术形象、不朽的爱国诗人的典型,对于后世产生了无限的感召力。

其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离骚》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它吸取和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古代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离骚》不是照现实本来的样子去描写现实,而是更多地表现作者由于社会现实的刺激而迸发出来的激情,表现作者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和反抗现实的叛逆精神。

再次,发展了比、兴艺术表现手法。

运用众多的比喻构成一连串的艺术形象,创造出一种寄托幽远、耐人寻味的意境,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境界。

另外,创造出新的诗体形式和精美的语言。

《离骚》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把诗句加长,以六言为主,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

《离骚》采用了大量的方言口语入诗,特别是"兮"字的运用,增强了抒情气氛和音乐美。

总之,《离骚》的思想和艺术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正如鲁迅所说的《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激励人心的句子

65、每一日你所付出的代价都比前一日高,因为你的生命又消短了一天,所以每一日你都要更积极。

今天太宝贵,不应该为酸苦的忧虑和辛涩的悔恨所销蚀,抬起下巴,抓住今天,它不再回来。

66、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67、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68、环境永远不会十全十美,消极的人受环境控制,积极的人却控制环境。

69、事实上,成功仅代表了你工作的1%,成功是99%失败的结果。

70、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71、成功的法则极为简单,但简单并不代表容易。

72、如果寒暄只是打个招呼就了事的话,那与猴子的呼叫声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正确的寒暄必须在短短一句话中明显地表露出你他的关怀。

73、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烦。

74、拿望远镜看别人,拿放大镜看自己。

75、使用双手的是劳工,使用双手和头脑的舵手,使用双手、头脑与心灵的是艺术家,只有合作双手、头脑、心灵再加上双脚的才是推销员。

76、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77、“人”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众”人的事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78、竞争颇似打网球,与球艺胜过你的对手比赛,可以提高你的水平。

(戏从对手来。

)79、只有不断找寻机会的人才会及时把握机会。

80、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

81、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

82、如同磁铁吸引四周的铁粉,热情也能吸引周围的人,改变周围的情况。

83、网络事业创造了富裕,又延续了平等。

84、好的想法是十分钱一打,真正无价的是能够实现这些想法的人。

85、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

86、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

87、贫穷是不需要计划的,致富才需要一个周密的计划——并去实践它。

88、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

89、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90、苦想没盼头,苦干有奔头。

91、当一个小小的心念变成成为行为时,便能成了习惯;从而形成性格,而性格就决定你一生的成败。

92、穷不一定思变,应该是思富思变。

93、自己打败自己的远远多于比别人打败的。

94、如果我们做与不做都会有人笑,如果做不好与做得好还会有人笑,那么我们索性就做得更好,来给人笑吧!95、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评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96、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

97、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98、投资知识是明智的,投资网络中的知识就更加明智。

99、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100、顾客后还有顾客,服务的开始才是销售的开始。

101、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102、销售是从被别人拒绝开始的。

103、好咖啡要和朋友一起品尝,好机会也要和朋友一起分享。

104、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

105、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106、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107、人的才华就如海绵的水,没有外力的挤压,它是绝对流不出来的。

流出来后,海绵才能吸收新的源泉。

108、每天早上醒来,你荷包里的最大资产是24个小时——你生命宇宙中尚未制造的材料。

109、如果要挖井,就要挖到水出为止。

110、成功决不喜欢会见懒汉,而是唤醒懒汉。

111、未遭拒绝的成功决不会长久。

112、外在压力增加时,就应增强内在的动力。

113、股票有涨有落,然而打着信心标志的股票将使你永涨无落。

114、只要我们能梦想的,我们就能实现。

115、凡事要三思,但比三思更重要的是三思而行。

116、做的技艺来自做的过程。

117、成功的信念在人脑中的作用就如闹钟,会在你需要时将你唤醒。

118、伟大的事业不是靠力气、速度和身体的敏捷完成的,而是靠性格、意志和知识的力量完成的。

诗经《溱洧》中兰的重要意义

兰草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诗经·国风·郑风·溱洧》注:1、溱(音针)、洧(音伟):河名,在今河南新密境内。

2、涣涣:春水盛貌。

3、秉:执。

4、蕑(音坚):一种兰草。

又名大泽兰,与山兰有别。

5、訏(音虚):大。

《诗经·郑风》里,因为男女之间自由无忌情不能禁的对话,《溱洧》成了一首在道德家眼里备受苛责的诗。

现代的诗词研究大家郭沫若、闻一多、钱锺书,也在这首诗里看到了古代先民的生殖崇拜对当时民情民风的影响。

但我们将摆脱道德家们的视角,以诗的品质和人心自由伸展的愉悦来走文明的变迁和植物世界不动声色的肌里。

《溱洧》里男女相会的日子,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巳节。

在农历的三月三,人们随主神官,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的神灵---高禖(音同媒),同时焚香草,庇除灾邪,乞求苦难的日子里能够天降吉祥。

这种节日里,因为人们对婚姻生育之神的膜拜,也为青年男女们心性沟通,互诉衷肠提供了自由的场所。

这种神灵相伴的时刻,由眼睛、肌体所表达的爱情,似乎没有今天传自西方的情人节里的花瓣飞舞来得浪漫,但要比这种更多是时尚的飘浮节来的更虔诚,更神秘,更富激情。

自从汉朝达官贵族将上巳节当成是炫耀富贵的戏台,这种在贪婪人心里分泌出来的虚荣中搀杂进来的无知,让上巳节的民间性,也就是作为文化流水传承接引的竹节的功用被削弱,并在时间的刻度上逐渐的消失了。

诗中的蕑,即是我们今天植物学上菊科里的兰草。

当我们的先祖祭祀神灵,想要把自己心里的福愿让异界知道的时候,往往要借助天地里的某种器物,某种气味。

道具之一,就是焚烧兰草,在鼓乐丝竹发出的庙堂之音里,和砖瓦木石筑起来的外在结构不同,兰草的熏香形成一种虚拟飘渺的幕幔,在这个幕幔的背后,藏着我们想象里寄托了希望的实体和空间。

在古代,兰草的身上,除了藏有自然清淡久远的幽香之外,还有殊灵暗藏祝福的未知之力。

佩兰而行的人,是受天降吉祥庇护的人,这是兰草身上的神性。

兰草对后世的影响力,则更多的得益于孔子的自叹和屈原的兰心。

据《猗兰操》记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草,今之独茂与众草为伍”。

兰者,孔夫子自比,香者,兰草之香乃王者之香。

王者之香,清、幽、淡、远,这几乎是后世为文者追求嘉许的自性。

而屈原〈离骚〉里“纫秋兰以为佩”,则让兰草不仅仅只是远观自叹的自然草木,它还成了形同此身的一个人行世的一种格调和追求。

网络间,见过一个名为“风吹佩兰”的网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竟然很自然的想起这个名字,猜想,这个名字的间隙里飘出来的香气,应该是〈离骚〉的性情。

到唐以后,我们今天熟悉的兰花,才逐渐进入家园花圃,我们时常所说的国色天香里的这个香,指的已经不是诗经里的兰草,而是北宋黄庭坚在《书幽芳亭》中所说的:“兰蕙丛出”的兰花香了。

我们时常说的兰质慧心,已经是属于兰科植物的兰花的故事了。

让我们再回到古代那个已经消失于时间丛林中的节日---上巳节上去,在这个可以被看作上古情人节的日子里,让我们听一听在兰草的剑叶和它白色的花瓣中间传出来的爱的声音。

“节日真热闹啊,陪我一起去玩玩吧!”“我刚刚去过了,很累,不想去了。

”“求求你了,再陪我去一趟,好不好,那里真是太好玩了!”请记住,这样的句子,已经有不止2500年的生命力了,虽然在思维理解的形式上发生了转移,但只要我们的这个文明不死,我们总能够微笑着听到这样的话,它是我们这个文明青春的声音。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两句诗中所包含的象征意义

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 大致在魏晋以前,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

这一种外于而又高于人的个体生命的权威,在东汉未开始遭到强烈的怀疑。

于是就迎来了个性觉醒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

但个性觉醒,既是旧的困境与背谬的结束,又是新的困境与背谬的发现与开始。

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永恒的宇宙的对立。

人们不断发出哀伤的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

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无限存在对有限人生的压迫。

但是,即使说困境与背谬注定要伴随人类的全部进程(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观念),在不同的阶段上,人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

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诗意上的,人也要发现一种完美的生命形态。

所以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

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在他的这《饮酒》第五首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

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

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

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

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

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

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

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于是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车马喧”,意味着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所谓“冠带自相索”。

因为陶渊明喜欢诉穷而人们又常常忘记贵胄之家的“穷”与平民的“穷”全不是一回事,这两句诗的意味就被忽视了。

实在,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

所以,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门无车马终究是不寻常的。

所以紧接着有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

进一步说,“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

它代表着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

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

高明在这种结构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

难怪连造语峻峭的王安石也大发感慨: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字宙而存在。

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原来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迁变的表现,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竞逐中,以至丧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

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

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诗人(题名叫《饮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飘飘然忘乎形骸的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

“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

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另一种版本,“见南山”的“见”字作“望”。

最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批评说: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东坡先生非常聪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处,他的话说得不错。

这里不能作“望”,是因为“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

还可以深一步说:在陶渊明的哲学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损,全在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