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句子

孔子与其弟子论仁的句子

日期:2019年11月03日 分类:优美句子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4、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5、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6、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7、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8、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9、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0、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1、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3、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14、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5、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7、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18、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9、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0、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21、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

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不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推,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23、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24、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25、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中有关孔子仁爱思想的句子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

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

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 [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

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 [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孔子仁的思想

一、内涵:1、“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

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 迈气概,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

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

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 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 互爱。

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 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

在孔子那里,个人不是向外寻求相对他人(物)的 自由,而是向内寻求相对于自己的自主,即人格的独立和道德的自主。

人只有实现在道德 上的自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理由,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

3、“仁”是孔子匡时济世之良方。

孔子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同时还是那种具有“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勇于靠自己的亲身奋斗去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实践家。

为 了实现其政治抱负,他需要培养一批不但能够理解并拥护他的政治主张,而且愿终生为之 奋斗的“志士仁人”。

为此,他“有教无类”,以教为业,以“六艺”授人,且整理国故,“删正六经”,开了中国教育与学术民间化的先河。

孔子所要培养的,是那些能够按他的社会政治 理想去改造社会,匡扶正义,营造社会仁爱精神的济世之才。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 “仁人君子”,即他要把他的弟子们培养成那种具有“仁者爱人”、“泛爱众”的人格情操,同 时又具有为实现“天下归仁”而奋斗的“志士”。

4、“仁”是一种人生修为之方法。

孔子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微子》);仁人君子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里仁》)。

要求君子须以诚信待人, 以恭敬律己。

同时还必须摆脱物欲的束缚,故“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里仁》)。

二、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有关仁爱的句子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2、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意思是古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是因为他们以说出来做不到。

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不仅是一个仁爱的宣传者,同时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

孔子提出,人只要能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就可以称之为志士仁人。

那么,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应该如何理解仁爱?于丹教授又会给我们哪些建议呢?今天我们来聊聊《论语》的仁爱之道。

其实两万多字的《论语》翻下来,“仁”这一个字被提到前后有109处,可以说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那究竟什么是仁爱呢?说起来简单,学生问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两个字,爱人。

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

但就这两个字,体会起来有很深很深的道理。

民间有个说法,叫做二人成仁。

什么意思呢?就是仁爱,它从来不是一个单立人状态下自我的状态,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这个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别人,俩人在一起的关系中,能看出来是否仁爱。

仁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这一思想,也贯穿于他的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做人的问题上,在孔子看来,仁爱是做人的根本。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志士仁人?于丹教授认为,仁爱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

这样的一种大气度、大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论语中仁的句子有多少

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8、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9、吾友张也,为难能也。

然而未仁。

10、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1、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

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

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12、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3、巧言令色,鲜矣仁!14、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5、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6、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7、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8、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9、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2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2、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4、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仁义之路)也?25、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2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7、有德者,必有言。

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

勇者,不必有仁。

28、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29、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30、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1、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32、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文言文《论仁》原文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孔子论学习的名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孔子论学习《论语》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采纳

关于孔子的语句

1楼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 3、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 4、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 5、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 6、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 7、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 8、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 9、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 10、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 11、孔子语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 12、孔子语录: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

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 13、孔子语录: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

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

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 14、孔子语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孔子语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孔子语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摘孔子《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

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 17、孔子语录:礼之用,和为贵。

——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 18、孔子语录: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摘孔子《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 19、孔子语录: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 20、孔子语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摘孔子《论语》请采纳。

求关于孔子"仁"的事例,谢谢

孔子论“仁” 一部《论语》对“仁”有许多解释,“仁”可以说是《论语》中的一个基本思想。

下面把《论语》有关“仁”的语录摘录出来,供朋友们研究。

古文今译和个人浅析部分是个人理解。

清斧正。

孔子认为最高的境界是“圣”,甚至认为尧、舜都没有达到“圣”的标准。

而“仁”是通向“圣”,的一级台阶。

[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 [古文今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 [个人浅析]孔子在这里从反面讲仁。

孔子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

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

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

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

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 [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

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 [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古文今译]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先要帮助他人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别人过得好。

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 [个人浅析]孔子在这里提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人”理念。

同时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做到“仁”的重要原则。

这是孔子论述的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论语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古文今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要领。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 [论语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古文今译]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 [个人浅析]这里孔子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

一是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

[论语原文]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古文今译]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

”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个人浅析]“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 [论语原文]攀迟问仁。

子曰:“爱人。

” [论语原文]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 [古文今译]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外国(外地),也要这样做。

” [个人浅析]孔子认为“恭”、“敬”、“忠”是仁的基本内涵。

[论语原文]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 [古文今译]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 [个人浅析]孔子把刚毅果断、言行谨慎、朴实无华做为“仁”人要具备的的气质。

[论语原文]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 [古文今译]子张向孔子问仁。

孔子说:“能够将五种品德推行到社会上的,就是仁人了。

”子张说:“请问哪五种。

”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关于孔孟论学的句子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

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

《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

《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二、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一)生字: 论语 lún 不亦说乎yu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ɡ dài 不悱不发fěi 举一隅yú 奕之为数yì 辟若掘井(pì) 流杵也chǔ (二)翻译课文。

《孔孟论学习》参考译文: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

……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

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

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

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

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有所作为的人就像挖井一样,井挖到九轫,还没有泉水,便是一口废井了。

第十三则: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

我读《武成》,只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

仁道之君挥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三、文章主旨 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孟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孟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四、重点语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析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

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

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

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

《论语》中孔子论“义”的十句话,加出处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7.1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2.10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6.11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