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句子

史湘云的命运和归宿?

日期:2019年10月29日 分类:优美句子

《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在前八十回中是曹雪芹浓笔重彩着力塑造的典型人物之一。她是第四回护官符上写的金陵贵族史侯家族的遗孤,是《红楼梦》中唯一的联系史侯家族衰替过程正面描写的人物。她是贾府的老祖宗——贾母的内孙女,自幼也得到贾母的爱怜,所以能经常到贾府里住,与贾宝玉在天真烂漫、两小无猜的童年生活中,建立起青梅竹马的亲密关系;而且,她身上偏偏又佩带了一只金麒麟,这与贾宝玉在清虚观打醒从道士们那里得到的一只金麒麟,恰恰是一雌一雄,配成了一对,用脂批的话来说,这是作者用绘画的“间色法”隐然又写了一桩金玉良缘,在贾宝玉爱情婚姻悲剧的纠葛里,她似乎也若即若离地卷入进去,使这个悲剧更加深刻动人。凡此,都足以看出史湘云这个人物在《红楼梦》整个形象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和对表现全书主题、深化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内容所起的重要作用。可惜,在曹雪芹的笔下,同其他几个主要人物一样,史湘云的形象,是一个没有完成的形象,她的性格尚待丰富充实,她的命运正在变化发展。高鹗的续书对这个形象的处理,比起别的人物来,更显得过分的草率和低劣,完全违背曹雪芹原来的艺术构思,致使这个在前八十回里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顿时黯然失色,让人感受不到一点生气了。正是由于上述这些原因,两百多年以来,史湘云在八十回以后的命运和结局,就成了红学界致力探索和研讨的问题。

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对史湘云未来命运留下的伏笔和提供的暗示,不仅非常少,而且就是这仅有的可供思索推绎的几个线索,它们本身已够含蓄隐晦,可以导致人们产生不同的理解,作出不同的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看来又是那样的冲突矛盾,也给人们造成更大的疑团和歧异,各执一端,可以得出根本对立的结论。有人认为,史湘云的结局是早卒,或守寡,总之是伉俪不终。持此说的根据,是第五回太虚幻境中史湘云的图册题咏和曲子。有人则认为史湘云的结局是琴瑟和合,夫妻偕老,根据是第三十一回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至于史湘云跟谁结婚,有的认为是贾宝玉,有的认为是卫若兰,有的则认为是别的一个什么人。所据的材料不同,所得的结论也迥异。两说似各有道理,也各具缺陷,都难以讲得圆通。

曹雪芹留下《红楼梦》这部未竟稿,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谢世以后,首先接触到这个难题的,是那些续书的作者。现存后四十回高鹦的续书,没有让史湘云露面,只在第一百零六回通过史家两个女人之口介绍说“姑爷长的很好,为人又和平”,“文才也好”,了了几个字,算是呼应曲子里“厮配得才貌仙郎”一语。在第一百零九回又侧面交代了一下,说贾母病危,想看湘云,派人去接,派的人回来说,史湘云哭得了不得,因她的丈夫得了暴病,大夫都说病恐不起,难以望好。贾母要死了,她也不能过来送终。到一百一十八回又交代一下她丈夫死了,她立志守寡。高鹦只是依据第五回的判词和曲子,硬是派给史湘云嫁给了某个不知姓氏的人,而且很快就守了寡,丝毫不考虑这种安排与第三十一回回目之间的抵悟。这与曹氏原来的构思相去远甚,难怪后来一些论者对高氏颇有微词,并指出他的续书的破绽。清人平步青这样讲过,《红楼梦》“初仅钞本,八十回以后轶去。高兰墅侍读鹗读之,大加删易。原本史湘云嫁宝玉,故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章目;宝钗早寡,故有‘恩爱夫妻不到冬’谜语。兰墅互易,而章目及谜未改,以致前后文矛盾,此其增改痕迹之显然者也。”(《霞外捃屑》,光绪刊本,卷九)

在高本续书流行的同时,还有另一种面目的续书在社会上流传。这个续本,现已不传,据清人和近人所记述的一切材料,这个续本对史湘云这个人物的处理,可以大致窥出基本轮廓。

甫塘逸士《续阅微草堂笔记》载:“《红楼梦》一书,脍炙人口,吾辈尤喜读之。然自百回以后,脱枝失节,终非一人手笔。戴君诚甫曾见一旧时真本,八十回之后,皆不与今同。荣宁籍没后,均极萧条;宝钗亦早卒,宝玉无以作家,至沦于击柝之流;史湘云则为乞丐,后乃与宝玉仍成夫妇,故书中回目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之言也。”这一段材料,当是后来上海《晶报》刊载的《臞蝯笔记》里的《红楼佚话》中一段之所本。清人赵之谦在《章客杂记》(咸丰十一年手稿本)里说,《红楼梦》后面写到“宝玉作看街兵,史湘云再醮与宝玉,方完卷。”董康《书舶庸谈》卷四也记载他母亲“幼时见是书(指《红楼梦》)原本,林薛夭亡,荣宁衰替,宝玉糟糠之配实维湘云,此回目中所以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也。”周汝昌先生《红楼梦新证》(一九七六年版)录有启功先生《记传闻之红楼梦佚本事》、褚德彝跋《幽箕图》中谈《红楼梦》续书情节和张琪翔先生谈日人儿玉达童教授所见过的三六桥本,率与《续阅薇草堂笔记》等书所载续书故事情节相似,都说薛宝钗婚后,以难产死;贾宝玉穷困落魄,沦为看街人;史湘云出嫁而寡,遂与宝玉结缡。

从上数则资料所涉及到的情节和内容看,我们虽然不能肯定诸家所记就是同一个版本,但说是同一类型的续书是没有问题的。这种续书对几个主要人物的处理,悉与高续相左。贾府抄家之后,一败涂地,宝玉穷愁潦倒,沦为击柝的更夫,宝钗以难产早卒,在贫贱中宝玉与湘云结为婚姻。这类续书对史湘云命运的这样安排,完全是为了照应第三十一回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一伏笔,而置第五回图册题咏和《乐中悲》曲子的暗示于不顾。可见“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个回目对这类续书作者的影响之大了。高鹗对史湘云的续笔固然平庸低劣,而这类续书也未见高明,它同样失于偏执,未能理解曹雪芹的原意。

关于史湘云这个人物的结局,不只使那些无法望曹雪芹项背的续书作者捉襟见肘,窘相毕露,也使历代红学家们困惑不解,聚讼纷纭。论者提出各种各样的设想和推测,但均无法使第五回词曲与第三十一回回目两者统一无间。

对第三十一回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在高续一百二十回本中所造成的矛盾,很早以前的评论者就曾指出过:

人亦有言《石头记》八十回为雪芹主笔,其下四十回则另有人续之者……此当有俗手增损。唯三十一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后半绝不照应,此却是大大疑窦。历来批家未尝摘出,不知何故。

史湘云,是曹雪芹怀着诗情画意,浓墨重彩地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读者一闭上眼睛,这个人物就活蹦乱跳地出现:身着男装,大说大笑;风流倜傥,不拘小节;诗思敏锐,才情超逸;说话“咬舌”,把“二哥哥”叫做“爱哥哥”…这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令人喜爱的人物。

史湘云是金陵显贵史侯家的遗孤,贾府的老祖宗——贾母的孙侄女。由于她“襁褓之间父母违”,颇受贾母爱怜,时常到贾府里住,与宝玉在天真烂漫的童年建立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她身上佩带了一只金麒麟,且与宝玉后来得到的一只金麒麟又恰恰是一雌一雄,成双配对,——用脂砚斋的话说,这是作者用绘画的“间色法”,隐然又写了一“金玉良缘”——这种象征意义使她若即若离地卷进了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的纠葛中。因而使这个悲剧更加曲折动人。由此可知,她在《红楼梦》中的重要地位,对表现全书主体题、深化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所起的重要作用。

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命运多舛,依靠婶母过活。然而,她生性豪放,心胸开阔,是个“大乐天”。我们在《红楼梦》里,似乎没有见过她真正发过什么愁,总是嘻嘻哈哈,对生活兴味盎然,充满热情。对于她这一性格特点,作者不仅在判调和红楼梦曲中作过点化,而且曾多次做过诗意的彩绘。她第一次出现,作者就表现了她“大说大笑”和“咬舌”的性格特点,并且说她陷入宝、黛、钗的爱情纠葛。她的到来,使黛玉两面吃醋,与宝玉发生争吵。第二天清晨宝玉前去看黛玉、湘云:

只见姊妹两个尚卧在衾内。那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而和睦。湘云却一把青丝,托于枕畔;一幅桃红绸被,只齐胸盖着那—弯雪白的膀子,撂在被外,上面明显着两个金镯子。宝玉见了叹道:“睡觉还是不老实!...... 通过两人睡态的描写,表现不两个迥然不同的性格,并且将黛玉的处事精密与湘云的大而化之作了鲜明的对比。

曹雪芹在塑造美女形象时,从不把人物写得完美无缺,尽善尽美;而往往是写成美玉微疵。如黛玉的弱症、宝钗的热症、鸳鸯的雀斑等。这些“微疵”不仅未影响人物形象之美,反而增加了特色,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在塑造史湘云这一形象时,也运用了这一美学上的辩证法。他不仅使这一美丽的少女有“咬舌”小疵,而且让她于妩媚中杂染了一些风流倜傥的男风。她在穿着上总是喜欢男装。一次下大雪,她的打扮就与众不同:身穿里外烧的大褂子,头上戴着大红猩猩昭君套,又围着大韶鼠风领。黛玉笑她道:“你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拿着雪褂子,故意装出个小骚达子的样儿来。”众人也笑道:“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于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她与宝玉、平儿等烧鹿肉吃。黛玉讥笑他们,湘云回击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我们这会子腥的胞的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就是写诗,她也会吟出“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的诗句,俨然以隐女自居。俏丽妩媚中染些风流偶傥,使史湘云这一形象更富有魅力了。

曹雪芹在塑造史湘云这一形象时,还表现了她的热情豪爽和心直口快。她是一个极爱说话的人,是“话口袋子”,对人对事都表现出热情。香菱要学诗;不敢罗唆宝钗,向湘云请教,她“越发高兴了,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为此,宝钗批评她“不守本分”;“不像个女孩儿家”。她表里如一,心直口快,说话不防头儿。一次看戏,凤姐儿指着戏台上的一个小且说:“这孩子打扮起来活像一个人。”众人都知道凤姐所指是何人,恐怕得罪人,只是不肯说出来,湘云却直言不讳地说:“我知道,像林姐姐v。为此得罪了期五,也与宝玉发生了矛盾。有一次,她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让宝玉下了“逐客令”。有人说,这表现了湘云封建意识浓厚。其实并非如此,而恰恰说明她的天真幼稚。后来她到贾府,总与宝钗同住,受其影响是有的,但劝宝玉的那些话,绝不是湘云自己的思想,只不过是鹦鹉学舌罢了。

作者还表现了湘云超逸的才情和诗思的敏捷。芦雪庭联句、凹晶馆联句以及每次诗社赛诗,湘云的诗来得最快,也来得最多,并且表现出了她那潇洒迭宕的风格。咏白海棠,她来迟了,在别人几乎已将意思说尽的情况下,她竟一连弄了两首,且新颖别致,另有意趣,赢得了众人的赞叹和激赏。芦雪庭联诗时,由于她吃了鹿肉,饮了酒,诗兴大作,争联既多且好,竟出现了宝琴、宝钗、黛玉共战犯云的局面。众人都笑道:“这都是那快鹿肉的功劳。”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圃”,那是一首青春的赞歌,生命的乐章,写得笔酣墨饱,热闹非常,而史湘云则是其中最活跃的分子。大家划拳猜枚,饮酒赋诗,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满庭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玩了一回,散席时却忽然不见了湘云:

正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说:“姑娘快瞧,云姑娘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石后头一块青石板凳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来看,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 身,满头胎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掺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嚷嚷说:“泉香洒冽,……醉扶归,—— 宜会亲友。”.....

这是诗,这是画,是诗情画意化的史湘云。面对这样一个人物,谁不觉得可爱呢?谁不为之倾倒呢?然而,遗憾的是,在最终完成史湘云这个人物塑造之前,曹雪芹过早地死去了。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史湘云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人物,她的性格和形象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书中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回目;脂批有“卫若兰射圃”的提示;特别是有关她的判词和曲子中,我们大致知道她的命运和归宿;她写的一些诗词里,也屡屡有所流露和暗示。红学家的一般看法是:史湘云后与卫若兰结婚,她对自己的“苏貌仙郎”和婚后的幸福生活十分满意。但好景不长,由喜转悲,最后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归入了太虚幻境的薄命司。

像史湘云这样一旺盛而美丽的生命,也毫无例外地遭到毁灭,这将引起人们的什么思考呢?对毁灭她的那个社会和势力产生一种什么感情呢?所以,贾蓉之成为“下流胚”,也就可以理解了。

怎样充分表现史湘云的人物特征?

心直口快、热情、乐天、才思敏捷、有英雄气概、平等待人、率直。

心直口快:从她与林、贾的几次吵架,从她在各种场合中的言语中可以看出来。

热情:这一点可以从她“大说大笑”,从她教香菱做诗,从她在各种场合给人的印象中反映出来:“这社里要少了他,还有什么意思!”乐天:史湘云虽身世不幸(孤儿),又处在比其他姐妹都不得自由的恶劣环境中。

但书中从未见她愁过。

她总天快快乐乐,兴致盎然,充满了生活情趣。

《红楼梦》原本是一部还泪的悲剧。

而史湘云留给读者的积极、乐观的印象是丝丝暖意和希望所在。

才思敏捷:这点是从他即席做海棠诗,和两次联诗体现出来的。

就诗才而言,湘之敏捷可以与钗之大气、黛之感伤媲美。

有英雄气概:从几次对不公事件的反应看出来,她的诗词和言行也有所体现。

平等待人:这一点是从吃螃蟹时对待下人的态度中看出,从她送袭人等大丫头的礼物也可看出来。

当然,这要放在当时的等级观念的背景下来看。

率直:这可以说是史湘云最突出的特征。

率,坦率,一是一,二是二,无心计,少私念。

直,不绕弯子,心口如一,想到便做。

心直口快是其在言语上的体现,热情是其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中体验,才思敏捷是其在才华上的表现,有英雄气概是对比传统特有的女子委婉、含蓄的体现。

一言以蔽之,史湘云者,率真之女子也。

率,率直也,真,真心,童心也,平等待人是典型的体现。

3.?史湘云的性格内核——拥有赤子之心的孩子最后我们把史湘云的性格内核概括为拥有赤子之心的孩子。

这里赤子之心和孩子本质上说的是同一回事,只是从理解的角度才如此言说的。

我们先说孩子。

孩子是大人的人生导师,这不是比喻,而是人生的至理名言,喜欢看孩子玩耍的人深得其味。

我们总是念念不忘童年的美好,为何?孩子的生活最接近生活的本真状态。

孩子乐天,从不为未知的明天而虚度今日。

孩子热情,时时能找到乐趣,一切在他眼里都是那样生机盎然。

孩子率真,饿了吃,累了睡,有精力便四处找乐子,想什么就做什么。

这样便少有私心,少心眼。

人一旦有私心,便会思前顾后,活得就累了。

孩子平等待人,所谓人皆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善恶之心。

孩子理智之心未萌,赤子之心还在,对人对物一视同仁,最得公道。

平等待人便是这种公道的表现。

至于赤子之心。

孩子拥有赤子之心,有赤子之心的便是孩子。

这里用同一反复旨在消除人们用“你只是个孩子”这种评价中“孩子”一词所包涵的“不谙世事,骄横,自我中心”。

何谓“赤子之心”?实际上这正是儒学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

儒家坚信人心才是心灵真正的主宰,其他如意识之理智、情感、欲望都是人心主宰的手段。

而人心的主脑是良知,即一般人所说的“良心”。

良知者,不学而知,至知者也。

只要我们能够坚持用这一生来便有之的良知指导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能够得到至善。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人性本善”的真义。

能够这样做的人心就是赤子之心。

而儒学之道就是教导我们怎样小心翼翼的看护我们自身的私欲,保持良知之主宰地位的学问。

这样,《红楼梦》中刻画的史湘云,如其说是一个典型人物,不如说是一种典型的人生。

不过人心与人生本为一体。

人心是从生命的个体化角度对生命静态的把握,人生是从生命的生生不息的生活角度对生命动态的把握。

史湘云的命运和归宿?

《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在前八十回中是曹雪芹浓笔重彩着力塑造的典型人物之一。

她是第四回护官符上写的金陵贵族史侯家族的遗孤,是《红楼梦》中唯一的联系史侯家族衰替过程正面描写的人物。

她是贾府的老祖宗——贾母的内孙女,自幼也得到贾母的爱怜,所以能经常到贾府里住,与贾宝玉在天真烂漫、两小无猜的童年生活中,建立起青梅竹马的亲密关系;而且,她身上偏偏又佩带了一只金麒麟,这与贾宝玉在清虚观打醒从道士们那里得到的一只金麒麟,恰恰是一雌一雄,配成了一对,用脂批的话来说,这是作者用绘画的“间色法”隐然又写了一桩金玉良缘,在贾宝玉爱情婚姻悲剧的纠葛里,她似乎也若即若离地卷入进去,使这个悲剧更加深刻动人。

凡此,都足以看出史湘云这个人物在《红楼梦》整个形象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和对表现全书主题、深化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内容所起的重要作用。

可惜,在曹雪芹的笔下,同其他几个主要人物一样,史湘云的形象,是一个没有完成的形象,她的性格尚待丰富充实,她的命运正在变化发展。

高鹗的续书对这个形象的处理,比起别的人物来,更显得过分的草率和低劣,完全违背曹雪芹原来的艺术构思,致使这个在前八十回里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顿时黯然失色,让人感受不到一点生气了。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原因,两百多年以来,史湘云在八十回以后的命运和结局,就成了红学界致力探索和研讨的问题。

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对史湘云未来命运留下的伏笔和提供的暗示,不仅非常少,而且就是这仅有的可供思索推绎的几个线索,它们本身已够含蓄隐晦,可以导致人们产生不同的理解,作出不同的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看来又是那样的冲突矛盾,也给人们造成更大的疑团和歧异,各执一端,可以得出根本对立的结论。

有人认为,史湘云的结局是早卒,或守寡,总之是伉俪不终。

持此说的根据,是第五回太虚幻境中史湘云的图册题咏和曲子。

有人则认为史湘云的结局是琴瑟和合,夫妻偕老,根据是第三十一回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至于史湘云跟谁结婚,有的认为是贾宝玉,有的认为是卫若兰,有的则认为是别的一个什么人。

所据的材料不同,所得的结论也迥异。

两说似各有道理,也各具缺陷,都难以讲得圆通。

曹雪芹留下《红楼梦》这部未竟稿,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谢世以后,首先接触到这个难题的,是那些续书的作者。

现存后四十回高鹦的续书,没有让史湘云露面,只在第一百零六回通过史家两个女人之口介绍说“姑爷长的很好,为人又和平”,“文才也好”,了了几个字,算是呼应曲子里“厮配得才貌仙郎”一语。

在第一百零九回又侧面交代了一下,说贾母病危,想看湘云,派人去接,派的人回来说,史湘云哭得了不得,因她的丈夫得了暴病,大夫都说病恐不起,难以望好。

贾母要死了,她也不能过来送终。

到一百一十八回又交代一下她丈夫死了,她立志守寡。

高鹦只是依据第五回的判词和曲子,硬是派给史湘云嫁给了某个不知姓氏的人,而且很快就守了寡,丝毫不考虑这种安排与第三十一回回目之间的抵悟。

这与曹氏原来的构思相去远甚,难怪后来一些论者对高氏颇有微词,并指出他的续书的破绽。

清人平步青这样讲过,《红楼梦》“初仅钞本,八十回以后轶去。

高兰墅侍读鹗读之,大加删易。

原本史湘云嫁宝玉,故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章目;宝钗早寡,故有‘恩爱夫妻不到冬’谜语。

兰墅互易,而章目及谜未改,以致前后文矛盾,此其增改痕迹之显然者也。

”(《霞外捃屑》,光绪刊本,卷九)在高本续书流行的同时,还有另一种面目的续书在社会上流传。

这个续本,现已不传,据清人和近人所记述的一切材料,这个续本对史湘云这个人物的处理,可以大致窥出基本轮廓。

甫塘逸士《续阅微草堂笔记》载:“《红楼梦》一书,脍炙人口,吾辈尤喜读之。

然自百回以后,脱枝失节,终非一人手笔。

戴君诚甫曾见一旧时真本,八十回之后,皆不与今同。

荣宁籍没后,均极萧条;宝钗亦早卒,宝玉无以作家,至沦于击柝之流;史湘云则为乞丐,后乃与宝玉仍成夫妇,故书中回目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之言也。

”这一段材料,当是后来上海《晶报》刊载的《臞蝯笔记》里的《红楼佚话》中一段之所本。

清人赵之谦在《章客杂记》(咸丰十一年手稿本)里说,《红楼梦》后面写到“宝玉作看街兵,史湘云再醮与宝玉,方完卷。

”董康《书舶庸谈》卷四也记载他母亲“幼时见是书(指《红楼梦》)原本,林薛夭亡,荣宁衰替,宝玉糟糠之配实维湘云,此回目中所以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也。

”周汝昌先生《红楼梦新证》(一九七六年版)录有启功先生《记传闻之红楼梦佚本事》、褚德彝跋《幽箕图》中谈《红楼梦》续书情节和张琪翔先生谈日人儿玉达童教授所见过的三六桥本,率与《续阅薇草堂笔记》等书所载续书故事情节相似,都说薛宝钗婚后,以难产死;贾宝玉穷困落魄,沦为看街人;史湘云出嫁而寡,遂与宝玉结缡。

从上数则资料所涉及到的情节和内容看,我们虽然不能肯定诸家所记就是同一个版本,但说是同一类型的续书是没有问题的。

这种续书对几个主要人物的处理,悉与高续...

史湘云的性格特点

史湘云的性格特点可归纳为:心直口快、热情、乐天、才思敏捷、有英雄气概、平等待人、率直。

心直口快:从她与林、贾的几次吵架,从她在各种场合中的言语中可以看出来。

热情:这一点可以从她“大说大笑”,从她教香菱做诗,从她在各种场合给人的印象中反映出来:“这社里要少了他,还有什么意思!”乐天:史湘云虽身世不幸,又处在比其他姐妹都不得自由的恶劣环境中。

但书中从未见她愁过。

她总天快快乐乐,兴致盎然,充满了生活情趣。

《红楼梦》原本是一部还泪的悲剧。

而史湘云留给读者的积极、乐观的印象是丝丝暖意和希望所在。

才思敏捷:这点是从他即席做海棠诗,和两次联诗体现出来的。

就诗才而言,湘之敏捷可以与钗之大气、黛之感伤媲美。

有英雄气概:从几次对不公事件的反应看出来,她的诗词和言行也有所体现。

平等待人:这一点是从吃螃蟹时对待下人的态度中看出,从她送袭人等大丫头的礼物也可看出来。

当然,这要放在当时的等级观念的背景下来看。

率直:这可以说是史湘云最突出的特征。

率,坦率,一是一,二是二,无心计,少私念。

直,不绕弯子,心口如一,想到便做。

心直口快是其在言语上的体现,热情是其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中体验,才思敏捷是其在才华上的表现,有英雄气概是对比传统特有的女子委婉、含蓄的体现。

一言以蔽之,史湘云者,率真之女子也。

率,率直也,真,真心,童心也,平等待人是典型的体现。

中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的判词预示哪些女子的命运

晴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花袭人 枉自温柔和顺, 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 谁知公子无缘。

甄英莲(香菱) 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

薛宝钗林黛玉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贾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 虎兕相逢大梦归. 贾探春 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史湘云 富贵又何违? 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 湘江水逝楚云飞. 妙玉 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 终陷淖泥中. 贾迎春 子系中山狼, 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 一载赴黄粱. 贾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 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 独卧青灯古佛旁. 王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贾巧姐 势败休云贵 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 巧得遇恩人. 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 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 枉与他人作笑谈. 秦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身, 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 造衅开端实在宁. ======================================= 以下是注解(仅供参考) 宝钗黛玉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 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 德的故事。

符合封建道德标准 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 ,这里是赞叹宝钗。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出自晋朝谢奕女幼年时期的故事。

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 玉应怜惜 。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 “林黛玉”。

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

“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她虽然胜了黛玉,当上“宝二奶奶”,但也好景不常,终在宝玉出家离去后,空守闺房,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第一句“二十年来辨是非”写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人世间的荣辱甘苦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自己实到了“那不 见得人的去处”,“终无意趣 ”。

第二句“榴花开处照宫闱 ”写元春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般火红。

在外人看来,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应该满足了,但元春的结论却是懂得了“辨是非”,认识到了宫廷内部的种种黑暗 和腐败,对自己的生活道路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第三句“三春争及初春景”的三春是指元春的三个妹妹迎春、探春、惜春。

”“争及初春景”的“初春”寓指元春,这句意思是说迎春、探春、惜 春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

最后一句“虎兔相逢大梦归”“虎兔相逢”指虎年和兔年之 交,元春死的十二月既是虎年的末尾,又是兔年的开始,所以说“虎兔相逢”,兔被虎吃掉了,是元春入宫作妃的必然结局。

作者在这里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了一般人都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 探春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贾政之妾赵姨娘之女。

“才自精明志 自高”。

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 富贵蒙昏了头。

“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 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 挥的可惜。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

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湘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 湘江水逝楚云飞. "富贵又如何?襁褓之间父母违"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

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指的就是她家。

但这又能怎么样?湘云在婴儿时期"襁褓之间"父母便去世了。

虽然富贵而无人关心,从小没得过温暖。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第三句"展眼吊斜辉"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

"湘江水逝楚云飞"点出了"湘云"二字。

湘江在湖南,地属古代的楚国,故有楚云之称。

湘江流逝,楚云飞散,隐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用的是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之欢会的典故。

妙玉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此为妙玉的判词。

妙玉虽入空门,然却恋着宝玉,最终被劫,也许就是佛家对她的惩罚吧。

迎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首句"子系中山狼"中"子系"二字合成"孙"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

"中山狼"用的是《中山狼传》的典故,喻凶狠残暴而又忘恩负义的人。

这里是比喻迎春丈夫孙绍祖的险恶狠毒。

"得志便猖狂"写得意后便为非作歹,横行霸道。

孙绍祖在家境困难时曾...

介绍一下《红楼梦》中的史湘云。

史湘云是曹雪芹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用浓笔重彩着力塑造的一典型人物 之一,是《红楼梦》中唯一联系史候家族正面描写的人物,在《红楼梦》整个形 象体系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表现全书主题、深化悲剧的社会内容有重要的作 用。

湘云自幼也得到贾母的疼爱,自小便可以经常到贾府,与宝玉在两小无猜的 童年生活中建立起青梅竹马的亲密关系。

而且,湘云身上佩带了一只金麒麟,又 偏偏与宝玉在清虚观得到的一只金麒麟,恰恰是一雄一雌,配成一对,隐然间又 写了一桩金玉良缘,在定玉的婚姻纠葛里,她也若即若离的卷了进去。

但是,在曹雪芹的笔下,湘云的形象是一个没有完成的形象,而高鄂续书对 于湘云形象的处理,显得过分草率和低劣,也违背了曹雪芹原来的艺术构思。

续书中只是在第一百零六回中提到“姑爷长得好,为人又平和,文才也好” ,廖廖几字,算是呼应了第五回曲子中“斯配得才貌仙郎”一语。

在第一百零九 回中又侧面交代湘云之夫病重,一百一十八回交代湘云夫死,她立志守寡。

后人 对此颇有微词,也引起红学界的热烈争论,甚至有人为此“遂相龌龊,几挥老拳 ”(邹韬《三借庐笔谈》)。

因《红楼梦》三十一回回目中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章目,后来一些论者 便以此为依据,研究史湘云的结局。

清人平步青曾讲过:“原湘云嫁宝玉,故有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之语。

”这是在程高本流行的同时,社会上流传的另一种 版本的续书,但至今已经失传。

后人对此问题的研究结果可分为两个方面。

甫塘逸士《续阅微草堂笔记》、 清人赵之谦《章客杂记》中均有记载,其情节大体相似,都说宝钗婚后,难产早 亡,宝玉穷困落魄,湘云出嫁而寡,遂与宝玉结缡。

而现代红学名家周汝昌先生,在其《红楼梦研究》中,构思了这样的一个结 局:贾府势败,史家亦败,湘云流落于卫若兰家为俾,忽见若兰的麒麟,大惊, 睹物思人,伤心落泪。

若兰见事怪异,追问之下得知是宝玉表妹,便极力访求宝 玉下落。

后因冯紫英之力,二人得以相见,此时宝钗亦卒,宝玉也经历了空门的 滋味,因二人彼此无依,遂由冯、卫摄合,结为患难夫妻,此为“因麒麟伏白首 双星”本意。

此外,还有一种研究的结论是,因宝玉的金麒麟辗转落到了贵公子卫若兰的 手里,这便是湘云后来嫁给卫若兰的证据。

一些学者认为:“(金麒麟)后来落 到了若兰腰间,正是隐寓后事,暗示它起了作用,引线牵丝。

”正如脂批所云: “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 这些年来,许多人都论及这个问题,或赞同湘卫成婚,如赵风、陈钟毅《红 楼梦新探》;或赞同宝湘成婚,如林语堂《平心论高鄂》,但都没有将此问题真 正解决,这已经成为红学界一大公案。

要真正地解决这一悬案,我们还是应该首先从三十一回回目中“因麒麟伏白 首双星”一句谈起。

此句中“伏”字,是暗示一个内容,正如脂批“提纲伏于此 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暗示湘云将来的命运似乎与麒麟有关。

“ 双星”一语,即“银河岸隔断双星”之双星,此句中用其暗意,喻示两人不可相 聚。

“白首”之意,似乎深刻,其实易解,即“白头”之意,并无其它深蕴内涵 ,在此只寓人老。

还有,在第十五回“金陵十二钗”的册子里,湘云的画面是:“几缕飞云, 一湾逝水”,判词中又有语:“湘江水逝楚云飞”,而“乐中悲”曲子中又有评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 ,水涸湘江。

”有人以此来论断湘云早逝,其实是错误的。

判词中“水逝云飞”和曲子中“云散高唐”,其实都是暗示一个内容,那就 是湘云的夫妻生活不终,暗示湘云与一位“才貌仙郎”结婚,但“湘云为自爱所 误”(脂批语),与丈夫劳燕纷飞,而这位“才貌仙郎”就是“因麒麟”牵缘、 “草蛇灰线伏于千里之外”的卫若兰。

后来,湘云与若兰婚变后还可能遇见宝玉 ,但宝玉已坠入空门。

所以,湘云的结局应该是,湘云与若兰结婚后,很快遭婚 变,其经历只能是与若兰、宝玉象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一样不可能长久的结合 ,抱恨以终。

《红楼梦》的结局是一个“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社会大悲剧,曹雪 芹笔下史湘云的归宿也只能是一个凄楚宛转的悲剧。

象续书那样草草收场,或象 另一些人那样在大悲剧的主旋律中注入一些喜剧杂音,都违背了原著的主题。

红楼梦中史湘云的真实的结局是什么

1、史湘云的结局是:湘云丈夫卫若兰去世,湘云一人孤苦度日。

2、人物简介史湘云,《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一,四大家族史家的千金,贾母的内侄孙女,贾府通称史大姑娘。

她是作者按照《世说新语》魏晋风度标准塑造的一位具有中性美的女子形象。

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身着男装,大说大笑;风流倜傥,不拘小节;诗思敏锐,才情超逸;说话“咬舌”,把“二哥哥”叫作“爱哥哥”。

她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令人喜爱的豪放女性。

但她毕竟是薄命司中的女儿,自幼父母双亡,没有过上贵族小姐娇生惯养的生活;好不容易嫁个了才貌仙郎,却暴病而亡,湘云立誓守寡,也就很苦。

3、原著简介《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原名《石头记》。

程伟元搜集到后四十回残稿,邀请高鹗协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 ,定名《红楼梦》。

亦有版本作《金玉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4、作者简介曹雪芹(约1715- 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祖籍沈阳(一说辽阳),先世原是汉人,明末入满洲籍,属满洲正白旗。

高鹗(1758年—约1815年),字云士,号秋甫,别号兰墅、行一、红楼外史。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出版史、传播史上首个刻印本、全璧本——程高本的两位主要编辑者、整理者、出版者之一。

史湘云的阴阳论再加上金玉姻缘,是否暗示史湘云和贾宝玉可能会结为...

那回的回目叫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薛宝钗的是金锁 湘云的是金麒麟 有一种说法是宝玉和湘云最后在一起了 清朝据说有人看过曹雪芹80回后情节写的续书 黛玉宝钗早夭 贾府败落后 最后湘云和宝玉在一起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80回后是不可能再看到了 如果红楼梦是带有自传性的小说的话 联系曹雪芹生平 晚年曾有“燕市哭歌悲遇合”经历 湘云很可能最后和宝玉在一起了

《过零丁洋》一词中作者用比喻来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的句子是:

【译文】:遭遇苦难的原因是我精通经书而获官职所致,使我在荒凉冷落的战场上度过了四个春秋。

山河破碎得像被风吹散的柳絮,一生动荡如同被雨打的浮萍。

在惶恐滩头诉说惶恐,在零丁洋上慨叹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死后我也要留下这颗精忠报国的红心,让它永照史册。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句:指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水流湍急,为赣江十八滩之一,最险的一滩。

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红楼梦中史湘云的故事

1最著名的:史湘云醉眠芍药裀 众女孩欢庆佳日 史湘云喝多了点酒 在芍药圃的一块大青石板睡着了 为全红楼梦最美的几幅画卷之一 2史湘云与翠缕论阴阳 3史湘云好穿男人衣服 有一回穿着贾宝玉的衣服在雪地里站着 弄的老太太以为是宝玉 让她小心点 别让灯穗子上的灰眯了眼 4史湘云与薛宝钗合计以螃蟹做东道 开诗社 5史湘云在家时十分辛苦 家中针线活几乎都让她们娘儿们做 6史湘云与林黛玉在凹晶馆凸碧塘联诗 后来引出妙玉续诗一节 7史湘云因嘴快说出唱戏的小戏子像林妹妹 导致贾宝玉与她和及黛玉的一系列纠缠不清的矛盾故事 8史湘云在家受的委屈 使他曾悄悄给宝玉说道 过几天就算老太太想不起来我 你也催着些 打发人接我去…… 9史湘云曾劝宝玉好好读书做些经济学问的文章 被宝玉拿脚就走 碰了一鼻子灰 还是袭人给打的圆场 10 按脂砚斋的说法 80回后的史湘云十分潦倒 沦落到戏子一流人中 后来偶遇同样潦倒的宝玉 后终结为连理

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

心理描写 指对处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

它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在文学创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如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堂课对小弗朗士严肃而深刻的教育,使他思想受到极大震动。

开始觉醒并逐渐成熟起来。

其中写了他的一段天真的内心独白:“从此,我再也学不到法文了!只能到此为止了……我这时是多么后悔啊,后悔过去浪费了光阴,后悔自己逃了学去掏鸟窝,到沙亚河上去滑冰!我那几本书,文法书,圣徙传,刚才我还觉得背在书包里那么讨厌,显得那么沉,现在就像老朋友一样,叫我舍不得离开。

对哈迈尔先生也是这样,一想到他就要离开这儿,从此再也见不到他了,我就忘记了他以前给我的处罚,忘记了他如何用戒尺打我。

”这段心理描写,深刻表现了法国孩子们对侵略者强烈的憎恨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其次,它有助于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

比如在《红楼梦》三十二回中,当黛玉听到宝玉背地里跟史湘云、袭人说她从来不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账话”以后,作者黛玉的内心活动作了极为精彩的描绘:“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

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

’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这段心理描写,将人物内心深处细微曲折复杂的感情表现了出来,极大胆地丰富了人物性格,同时,也深刻揭示了黛玉孤苦无依的身份以及父母早逝、婚姻无人作主的可怜境遇。

再次,它有助于展示情节的发展变化。

列夫•托尔斯泰是位擅长心理描写的巨匠,他在《复活》中写玛丝洛娃在监狱里以犯人身份会见前来探视她的贵族地主聂赫留道夫,“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

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

”往下,就进入往事的回忆。

起初,她心头掠过一丝美好的回忆,因为站在她面前的这个人曾经爱过她并且为她所爱;接着,她想起他的残忍作为,想起他留给她的痛苦和屈辱。

这些至今仍象磐石一样压迫着她,使她无法摆脱,她痛恨这个毁了她幸福的人,于是记忆中那种爱情的幻境顿时化为泡影。

但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又想利用他一下。

这段心理描写既预示着聂赫留道夫后来应允为她请律师的情节,也预示着他希望用对玛丝洛娃的描写还有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心理描写的技法,最常见的有五种: 一、采用内心独白的形式。

内心独白是人物心灵中自我对话的过程,它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

果戈理在他的《狂人日记》中,写了一段狂人滔滔不绝的独白:“不,我再也没有力量忍受下去了。

天哪!他们是怎样对待我的啊!他们往我头上浇冷水!他们不管我,不看我,也不听我说话。

我做了什么得罪他们的事情?他们干吗要折磨我呀?他们要从我这个可怜虫那里取得些什么呢?我能给他们什么呢?我什么也没有啊。

我已经精疲力竭了,我再也忍受不了他们的这些折磨,我的头在发烧,一切东西都在我眼前打转。

救救我吧……”作者借狂人的内心独白对当时不平等的俄国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二、通过梦境幻觉来反映人物的心理。

梦,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是形象化了的心理活动。

它不仅可以的反映人们的生活经历,也可以反映人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测。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六回描写魏军将领钟会统率军队进攻汉中,正当胜利在望时,却梦见诸葛武侯进言告诫:“其人步入帐中,会起身迎之曰:‘公何人也?’其人曰:‘今早重承见顾,吾有片言相告:虽汉祚已衰,天命难违,然两川生灵,横罹兵革,诚可怜悯。

汝入境之后,万勿妄杀生灵。

’言讫,拂袖而去,会欲挽留之,忽然惊醒,乃是一梦。

”这一梦境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它既反映钟会不忍残杀百姓的心理,也为后面表现钟会所以能胜而不骄及魏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等情节埋下伏笔,同时也反映了诸葛亮在钟会心中的地位,是钟会白天瞻谒武侯心理活动的继续和延伸。

三、利用环境景物衬托人物心理。

在茅盾的《春蚕》中,作者描写老通宝抬起他那焦黄的皱脸,苦恼地望着他面前的那条“官河”、河里“来往的船也不多”、“倒影在水里的泥岸和岸边成排的桑树,都晃乱成灰暗的一片”、塘路边的茧厂“依旧空关在那里。

”这些环境景物的描写,一方面暗示着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与国民党的残酷压榨给江南蚕业造成破产,另方面也衬托老通宝忧愁痛苦、迷惑不解的心情。

四、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