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至的句子
日期:2019年10月22日 分类:优美句子
第1句】四季轮回雪花绵,北风拂面透身寒。冬至一过,全国各地气候都逐渐进入最寒冷的阶段。老人们说冬至交九,意味着数九寒天的到来,童年时倒背如流的数九歌,年年从冬至时节开始飘荡:“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诸多农事被跃动的节气牵引着,一路向前。也牵引着农人笨拙的脚步,踯踯躅躅,在雪地里穿梭,一步步走向春天。
【第2句】月落无声日迟迟, 雪残玉碎冷寒时。日盼天长春无意,暮色情深水可知?再过两天就冬至了,这一天日照最短,夜幕最长。小寒大寒的到来,真正的冬天就要来了。在这个寒冷的日子,我企盼着春姑娘的到来。
【第3句】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
【第4句】“夏至日渐短,冬至又复长,春秋寒暑皆有序,全载历书上。”随手翻看挂在墙上的日历,有本砖头厚的日历已撕掉许多,一年中已经剩下寥寥无几的日子了,过了大雪,便是冬至。日历上写着:冬至,阴阳二气自然转化,寒冷的冬天来临。冬至,是四季轮回中一个令人难忘的节点。在北半球,冬至是白昼最短的一天,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到了春分,昼夜平、阴阳等、寒暑均。时至夏至,白昼长到极点,相反而行;经秋分,返冬至,春夏秋冬,又是一年。
【第5句】冬至,据说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似乎很多,到极处,便会峰回路转,属性回归。月盈极处,缺开始;花到盛时,便凋零。古人曰: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矣。冬至后,气温真的下降了许多。昼夜的长短,似乎并不能明显觉察。
冬至日全国各地都有哪些习俗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
冬至有着丰富的传统习俗,不尽相同。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介绍。
宁波“吃了汤果大一岁。
”,宁波有“拜冬至”,按照老宁波的习俗,要做冬至羹饭。
冬至日早上还要吃一碗甜甜的番薯汤果,寓意把之前的霉运全部“翻”过去。
酒酿圆子、汤团这天吃上几个,寓意团圆、圆满 。
老宁波人还要做一道烤菜年糕,寄托“年年高”的美好心愿。
杭州在杭州,人们把冬至吃剩的鱼头和鱼尾放在米缸里过夜,隔天再取出来吃,这样寓意着“吃剩有余”。
广东广东人流传着一个说法:“冬至大过年”,把冬至看得像过年一样隆重。
人们冬至一般祭祖,还要到坟墓前挂纸,俗称“挂冬”。
有的地方冬至宴客以鱼肉腊味蚬菜合煮,众人环锅而食,称之“围炉”。
在这天,除了要吃团圆饭、吃汤圆。
江苏在江苏,人们非常重视冬至,前一夜称“节夜”,也称“除夜”,制糕以祭祖,并馈赠亲友,设席宴饮,称之“节酒”,也称“分冬酒”。
有的人家以黄酒加糖浆制成冬阳酒。
长沙长沙民间以冬至为起点,九天为一个时间段,作有《数九歌》曰:“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长沙旧有聚族人于宗祠祭祖的习俗,届时杀猪宰羊,大办“冬至酒”。
举行祭祀仪式。
各家还有吃糯米饭,做霉豆腐,烟熏腊肉。
福建福建,冬至流行“搓丸”、“贴丸”、“馈丸”,丸子的颜色有红有白,有的被捏成小巧玲珑的玩具,如做成猪头、猪脚,还有荔枝、桃、香蕉,象征兴旺吉祥。
通过介绍,大家对有所了解了吧。
延伸阅读:2015冬至是几月几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那么2015冬至是几月几日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2015冬至是几月几日。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二日。
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2015年的冬至是:2015年12月22日。
冬至的计算方式:冬至日期(东八区)的计算公式:(YD+C)-L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94,20世纪=22.60。
举例说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
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计算结果减1日。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2017年冬至是哪一天?冬至放假吗
2017年冬至是12月22日,不放假。
从万年历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今年的冬至是2017年12月22日。
冬至不是法定节假日,因此不仅2017年的冬至不放假,除2015年外,每年的冬至也都不放假。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
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
冬至饺子夏至面下一句
春初元宵秋初藕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
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
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汤圆等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风俗. 农历五月间(公历6月21、22日)的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
周代已有祭神仪式,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疠疫、荒年与人民的饥饿。
此日民间行面食,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
在南方,此日称人以验肥瘦。
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
有些地区,此日多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饭,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就有力气。
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不会疰夏。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期和时间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
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大约为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左右。
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夏至点,目前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
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区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
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由赤道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一天中白昼短于黑夜;北极附近也即将迎来一年中连续6个月的漫漫长夜与连续6个月不灭的星空。
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
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人们还会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在现存文字记述中的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最早在汉代。
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冬季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农历十一月,所以说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冬节盛于唐宋。
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明、清两代的冬至日,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谓“冬至郊天”。
...
寒食节有什么习俗 诗句有哪些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 【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 食【唐】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和子由寒食【唐】苏轼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贝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上冢【南宋】杨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清明【宋】王禹俏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冬至饺子夏至面,下一句是什么
冬至饺子夏至面,下一句是三伏烙饼摊鸡蛋。
夏至为什么吃面呢?可以这么说人们从夏至开始改变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品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
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冬至饺子是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指冬至节吃水饺或馄饨的习俗。
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
关于冬季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却逐渐成了北方人的习俗,象征吉利!还有“吃饺子喝酒,越吃越有”的说法。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来的一个节气。
古人认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也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名人描写叙事的句子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1、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 文学家。
杜牧写景抒情的小诗,文词清丽生动,意境简明爽朗。
其诗在晚唐成就 较高。
与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2、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3、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4、遥指:指向远处。
5、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
可是诗中的“行 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 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
然而“行 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 和酒的热流之中。
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
诗歌的结 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
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
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
好象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
[注释](1)元日:阴历正月初一。
(2)屠苏:美酒名。
(3)曈曈[音“童童”]:形容太阳刚出的样子。
(4)桃:桃符。
古时习俗,元旦用桃木写神茶、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为能压邪。
[译文]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
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鹧鸪天 七夕 宋 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
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晏几道(约1030-约1106),字叔原,号小山,著有《小山词》。
本词以宋朝关于鹊鸟误传使牛郎织女只有一天相聚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