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句子

游褒禅山记常考句子

日期:2019年10月04日 分类:优美句子

《游褒禅山记》重点句子翻译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翻译: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舍定居,死后葬在那里,因此后人就命名此山为“褒禅”.

【舍,名作动,筑屋定居;名,名作动,命名.】

2、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翻译: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阳,南面;名,名作动,命名.】

3、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翻译: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泉水从旁边涌出,洞壁上题诗文留念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洞.

【侧,名作状,从旁边;所谓前洞也,判断句.】

4、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翻译: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深远幽暗的洞穴,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听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深,形作名,深度;穷,形作动,穷尽.】

5、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翻译: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但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而,表转折,但;见,动作名,见到的东西,看到的景象.】

6、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翻译:已经出洞,就有人责怪那想要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享尽游洞的乐趣.

【咎,责怪;悔其,后悔自己;极,尽兴.】

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翻译:古人对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大都能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于,对;得,动作名,心得,收货.】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翻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不平凡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到达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非常,不平凡;险远,形作名,险阻僻远的地方.】

9、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翻译: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幽暗昏惑,形作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相,帮助.】

10、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翻译:可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却没有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省略“焉”后的“而未至”;后一“而”,表并列,并且.】

1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翻译:我对于倒下来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失传,后世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

【悲,感叹;谬,弄错、使……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名,名作动,说明白.】

1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翻译: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取的缘故.

【判断句;所以,这(就是)……的缘故】

游褒禅山记常默句子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 (宋代)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常考哪些句子?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重点句子

(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者,……也)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者,……也)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定语后置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省宾语)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宾语)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六、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

《游褒禅山记》中几句话的体会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教学目标 ] 1、 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 。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教学目标 ] 1、 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 。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熟练,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

提示: (1)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教师巡回解答。

(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

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 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 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品读课文 1、 研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然后教师范背第一段,学生如果还有读不准的字音要记好笔记。

同时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第一问比较简单,只是提示学生背诵的层次。

第二问要提示学生寻找文中相照应的地方。

原因: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引领学生按层次背诵此段。

2、 研读第二段。

先点名诵读第而2段(有基础的学生),然后齐读,再后教师领背。

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讨论,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

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

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学生小声再诵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3、研读第三、四段。

(1)齐读第三段,强调“而无物以相之”中的“相”读作xiàng ,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游山的心得。

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 有志就能成功吗?在文段中继续寻找答案。

(略) 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2)教师背诵第四段,由于句子较长,强调句读,便于理解。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何可胜道也哉”) 由此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

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

(略)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3、 4两段都是由生活中具体的小事阐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现出...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所有“其”字的用法和意义。

如下(第十项包含2个) ⑴始舍于其址。

(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代词,那) ⑶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那个)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代词,它) ⑸其文漫灭。

(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

(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

(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代那些) ⒁既其出。

(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

(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