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句子

关于《江城子》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日期:2019年09月28日 分类:优美句子

苏轼词(江城子)赏析

罗绍毕 [05商务英语3班]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不幸的是王弗在她二十七岁时于汴京(今开封)去世,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于故里四川眉州。在这首词词中苏轼表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怀念之情。

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从夫妻十年生死相隔,音容渺茫写起,十年来,阴阳相隔的夫妻,互相摇念,却无半点消息,可想而知作者凄哀至极的心境。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茫茫”二字,表面写故去的妻子,实际传达出作者无边的凄清和空虚的情怀。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夫妻日夜思念,却杳无音讯。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这里作者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夫妻二人生前感情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即便是不思量,亡妻的形象也时时地在脑际闪现 ,由此可见夫妻感情之深挚。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远隔千里。千里之外,妻子孑然一身埋于孤坟,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无处话凄凉”一句,也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仕途坎坷、潦倒失意之情。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揣其语气,这三句便是诗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了:我们即使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个“纵使”。“纵使”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了一层,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上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转入写梦。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思”是“梦”的基础,“梦”是“思”的幻化。上片词意虽不涉梦,但写“思”即是写“梦”,仍然切合“记梦”的题意。“夜来幽梦忽还乡”,笔墨轻巧地一转,即十分自然地折入写梦。“梦”是“幽梦”,一 “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 一个忽字,也点出了梦境的恍惚迷离之情状。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往时,不知有过多少次,爱妻在小轩中临窗梳妆,诗人一旁怀着愉悦的心情观看、欣赏,或许还指点评说呢。诗人抓住了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生活片断,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然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泪流满面,却是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四目相视,两心相印,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三句总束全词,是感情发展的高潮。“短松冈”,是说种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承上片“千里孤坟”,指亡妻的坟墓。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作者将真挚而深沉的怀念之情,付诸于梦中的景物,更让读者潸然泪下。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

别董大 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具体描绘了怎样的一种景色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前两句,直写目前景物,纯用白描.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联系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的语句,分别说明作者所用...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朴素的语言进行白描,一句一景,形象地再现了景。

同时紧紧抓住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经历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上片写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首句便直接倾诉了作者对亡妻十年来的深挚怀念和伤悼。

次句写作者当时的感受。

佳人香消玉殒,斯人独自憔悴。

一句"无处话凄凉"写尽作者孤寂悲郁的心境。

令人为之心酸。

下片写梦境。

有所思,必有所梦,于是作者"夜来幽梦忽还乡。

正是梦里相见更加重了现实中的生死之隔的悲凉之感。

令人不由心中憾然而至于泪下了。

全词语言朴素自然,纯用白描,不事雕。

感情至纯哀而无脂粉气,缠绵意,真实自然。

具有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

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如鲁迅的《故乡》中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希望能帮到你。

谢谢!

读《江城子》体会其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苏轼词(江城子)赏析 罗绍毕 [05商务英语3班] (2007年6月15日)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

,不幸的是王弗在她二十七岁时于汴京(今开封)去世,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于故里四川眉州。

在这首词词中苏轼表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怀念之情。

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从夫妻十年生死相隔,音容渺茫写起,十年来,阴阳相隔的夫妻,互相摇念,却无半点消息,可想而知作者凄哀至极的心境。

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

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

茫茫”二字,表面写故去的妻子,实际传达出作者无边的凄清和空虚的情怀。

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夫妻日夜思念,却杳无音讯。

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

这里作者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夫妻二人生前感情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即便是不思量,亡妻的形象也时时地在脑际闪现 ,由此可见夫妻感情之深挚。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远隔千里。

千里之外,妻子孑然一身埋于孤坟,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

“无处话凄凉”一句,也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仕途坎坷、潦倒失意之情。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揣其语气,这三句便是诗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了:我们即使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

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个“纵使”。

“纵使”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了一层,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

“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

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

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上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转入写梦。

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

“思”是“梦”的基础,“梦”是“思”的幻化。

上片词意虽不涉梦,但写“思”即是写“梦”,仍然切合“记梦”的题意。

“夜来幽梦忽还乡”,笔墨轻巧地一转,即十分自然地折入写梦。

“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

一个忽字,也点出了梦境的恍惚迷离之情状。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

往时,不知有过多少次,爱妻在小轩中临窗梳妆,诗人一旁怀着愉悦的心情观看、欣赏,或许还指点评说呢。

诗人抓住了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生活片断,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然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泪流满面,却是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无言胜过有言,四目相视,两心相印,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三句总束全词,是感情发展的高潮。

“短松冈”,是说种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承上片“千里孤坟”,指亡妻的坟墓。

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

作者将真挚而深沉的怀念之情,付诸于梦中的景物,更让读者潸然泪下。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

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

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有白描吗,如何体现的?

有哦“小轩窗,正梳妆”寥寥两句就将梦中妻子当年梳妆打扮的玉,梳,簪,宝,唇红,梳妆台等景写意出来,极言妻之美。

“明月夜,短松冈”则以明月,黑夜,松林,山岗几物之美好沉静极言凄凉,明月皎皎更衬出夜色深沉,以月明,松贞之美好反衬心情之惨淡。

...

词的开头两句是 描写,接下来写 整首词以白描的艺术手法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

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八上语文第六单元中还有哪些使用了白描手法的句子?

比兴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例句《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的是起兴。

《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采用了“比”的手法。

白描中国画技法名。

是古代“白画”的发展。

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也有略施淡墨渲染。

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

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例子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身世的介绍:“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

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

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

”作者抓住他“没有进学”、“不会营生”、“好喝懒做”的性格特点,来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所造成的悲惨遭遇。

有时,还可用白描手法描述人物对话与行动细节,以表现人物性格。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例句单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出塞》)对句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涉江采芙蓉前面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副话

《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优美句子和出处有哪些?

1.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____佚名《越人歌》2.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____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____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4.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____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6.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____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7.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____徐再思《折桂令·春情》8.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____卓文君《白头吟》9.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____佚名《上邪》10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____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1.《越人歌》和楚国的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是中国最早的翻译作品,体现了不同民族人民和谐共处的状况,表达了对跨越阶级的爱情的抒歌。

其古越语发音在汉代刘向《说苑》中有记载。

2.《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

此词描写了一个为情所伤的女子和伤害她的男子坚决分手的情景,借用班婕妤被弃以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典故,通过“秋扇”、“骊山语”、“雨霖铃”、“比翼连枝”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幽怨、凄楚、悲凉的意境,抒写了女子被男子抛弃的幽怨之情。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4.《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宋代词人李之仪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

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

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

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真挚恋情,倾口而出。

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语言明白如话,句式复叠回环,感情深沉真挚,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体现出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5.《离思五首》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组悼亡绝句。

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抒写了诗人对亡妻韦丛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刻骨的思念。

6.《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组诗作品。

这是两首乐府词,从内容上看属于情诗,在语言修辞方面,表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7.《折桂令·春情》是一首散曲小令,由元代作家徐再思所作。

8.《白头吟》是汉代才女卓文君的作品。

(存疑)据传,司马相如发迹后,渐渐耽于逸乐、日日周旋在脂粉堆里,直至欲纳茂陵女子为妾。

卓文君忍无可忍,因之作了这首《白头吟》,呈递相如。

这首诗寄寓了作者对于爱情的高尚态度。

虽然她对旧情不无留念和幻想,但更多的却是深沉的人生反思。

因此,她较之古诗中一般的弃妇形象又迥然不同。

9.《上邪》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

这是一首情歌,是女主人公忠贞爱情的自誓之词。

此诗自“山无陵”一句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情,充满了磐石般坚定的信念和火焰般炽热的激情。

全诗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新颖泼辣,深情奇想,气势豪放,感人肺腑,被誉为“短章中神品”。

10.三五七言诗,诗体的一种指一首中杂用三﹑五﹑七言为句。

始创于唐李白《三五七言》诗:“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此诗曾被当代作家金庸写进《神雕侠侣》,在小说的结尾,杨过和小龙女离开后,暗恋杨过的郭襄吟罢此诗,全书终。

杨齐贤题解:“古无此体,自太白始。

”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诗起于李太白:‘秋风清,秋月明。

……’此其滥觞也。

刘长卿《送陆澧》诗云:‘新安路,人来去。

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

’宋寇莱公《江南春》诗云:‘波渺渺,柳依依。

孤林芳草远,斜日沓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词牌的渊源关系。

南宋邓深曾依此调式填写词作,名为“秋风清”。

清人还把李白这首诗当作是一首创调词而收入《钦定词谱》,云:“本三五七言诗,后人采入词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