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评价曹操的诗句 ,不是曹操的话~~~
日期:2019年09月22日 分类:优美句子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明略最优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曹瞒传》评价曹操:“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玄宗常自比“阿瞒”。
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
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于王莽。”——《史通·探赜》
司马光评价曹操:“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资治通鉴》
洪迈评价曹操:“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容斋随笔》
王夫之评价曹操:“曹操父见杀而兴兵报之,是也;阬杀男女数十万人于泗水,徧屠城邑,则惨毒不仁,恶滔天矣。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术也,非道也。”——《读通鉴论》
古人评价曹操:“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辩亡论》
顾炎武评价曹操:“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驰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进,奸逆萌生。”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易中天评价曹操:“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
有谁能找到历史上评价曹操的诗句
《邺都引》张说(唐)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呈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
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
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曼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将次相州》王安石(宋)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
蝼蚁往还空垄亩,骐驎埋没几春秋。
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
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世人对曹操的评价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
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事实的确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
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
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
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1、遇事审慎,临危不乱,且多有决绝之举。
《魏书》载,初平元春正月,袁绍等官员连兵讨伐董卓。
曹操在丹阳招幕兵丁四千余参战。
走到龙亢发生兵变,叛卒火烧曹操帐篷。
仓促之间,操沉毅冷静,敏锐决断,手持利刀奋杀数十人,镇定了局势。
故事虽小,以至于《三国演义》不取,但要说明曹操的孔武勇敢已经足够。
官渡之战是曹袁之争的关键之战,而操力排众议亲率精兵奔袭乌巢。
劫寨战斗激烈之时,袁绍援兵来到,形势突变,胜败只在一念之间。
曹操的部下开始慌乱,急言操分兵抵挡。
不料曹操勃然大怒,厉言喝道:"贼在背后,乃白!"意思是敌人到了背后再说。
由于主帅意志坚定,身先士卒。
不前则亡的信念立即昭示部众,全军死心拼战,以一当十,终将乌巢攻破,杀死主将酒鬼淳于琼,为最后消灭袁绍奠定了基础。
倘曹操一见敌人援兵掩至,悚然无主而分兵以对,那战斗结局当然十二分明白。
而自称英雄之言不过是不自量力的可笑癔语罢了。
2、胸襟博大,乐观宏达,且多在危难之中见精神。
电视剧上的曹操多有大笑的场景,征战拼杀无论胜败如何,曹操始终不为表象所动。
胜不骄,败不馁是他勇武气质的又一大特色。
征乌桓迷走沙漠生死攸关,唯曹操能想出使将士望梅止渴而战胜自我脱离险境的妙策。
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乐观精神正是玉成一世英雄的根基。
赤壁大战,曹氏惨败,狼奔豕突之中仍能不失帅风范,笑指江山,畅言地利,高度集中地体现了曹操的鸿鹄之志。
至于濮阳之战吕布以戟击操盔而厉问之:"曹操何在?"曹操以袖掩面而答:"前面骑黄马者是也。
"再后来被马超紧追中弃袍割髯的举止均是一般人临危而不能的。
死在眼前,曹操仍能不怯不乱想出办法脱险而去,这其中也不仅仅只是乐观宏达,而是很有些幽默,很些诙谐的道行了。
“大重之举果绝,险危之行无惧,风云诡谲,笑谈其间,唯大英雄者可称之。
曹公曹孟德者,诚如是。
” 3、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和融合。
曹操算得上一个标新立异的改革派,但他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又是非法理性的独断专制残酷无情。
他虽"挟天子以令诸侯"感震天下,却又始终小心奕奕保护着苟延残喘的旧势力的代表刘汉王朝,至死不渝,抛弃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革命,堕入了半途而废的结局。
曹操广屯田,修水利,倡节俭,轻徭薄赋,抑制豪强,为天下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但无休止的争权夺利,无意义的军阀倾轧又惨杀了大批降卒和劳力,更深地加重了百姓的痛苦,阻滞了社会的进步。
伸出去力图改革的大棒打在了自己的脑袋上,田野里只有多些白骨,多些流民,多些啼饥号寒的哭声而已。
曹操渴仰贤才,广纳善良,不止一次地下过招贤令、求言令,确实给当时人妖莫辨的污浊社会吹进一股清新之风,让有报复于天下的能人才俊看到了一线希望。
但他对网罗来的人才首先一条要求是他们必须无条件地为曹氏集团服务,俯首帖耳地听命于他一个人,任由他私欲野心的驱使。
否则,稍有不苟,必遭惩罚。
这种手段和心胸又极大地摧残了天才们才华的发扬光大。
孔融、杨修、荀彧、华佗这些世上少有的奇才惨死于他的手中,就彻底撕毁了他伪善的面皮。
曹操多才多艺,不仅在军事上是个统帅,在文学、音乐等等艺术方面也多有创见。
他别具一格的诗歌创作成为文坛上一代新风的标志。
然而,他又没能达到顶峰,囿于开创而无大建树,著述不多难成系统,成就和影响远远不如他的两个儿子。
他写诗注重内涵的张扬而忽视形式地变革,新酒装进老瓶子,新酒也便成了无根飘蓬。
曹操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先头兵,他应该有一个辉煌的结果。
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是充实的圆满的。
但他矛盾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关键问题上决断的底气不足。
《魏氏春秋》中记夏侯敦曾极力劝操应天顺民立魏去汉。
曹操却答说:"若天命在吾,吾当为周文王矣。
"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他用小小的自我满足打了个回旋,狠狠地拉了历史老人的后腿。
当时的天下大势,的确需要曹操来作一个果决地亮像,倘若果真如此,后来的历史必然是另一番景象了。
但曹操却没有这一点真勇敢,他是牢牢立足于旧基础上的花...
表扬曹操的语句
东汉末年的三国,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
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家,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生死大搏斗。
“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三国的创立者,都知道人才对他们功业的极端重要。
他们在争夺人才中争天下,在争夺天下中争人才。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三国的纵横捭阖、军事较量,是一场争夺人才的大战。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三国志·武帝纪》 曹操在革新吏制中选贤任能,使用得当才问后代江山打下了基础。
曹操在收编了三十万青洲军后,有了一只具有战斗力的强大部队。
有了部队还不行,还需要能够调度管理这些士兵的将领,这时曹操便在衮洲招闲纳士,进行了交谈之后,对子良赞道“这是我的子房啊。
”子房便是张良,此人便是日后汉高祖的主要谋士之一,列位于“汉初三杰”之首位,可见人们对他的评价有多么的高。
张良又把很多人才推荐给咳曹操,这些人于是组成了曹操的骨干,为曹操东征西伐,平定中原,出谋划策。
每每在战争的关键时刻,这些人给曹操以有力的支持,使曹操坚持了下来,并赢的了最后的胜利。
这些谋士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自然给予的待遇不低。
曹操对于人才没有感但过剩的时候,多多易善。
知道司马懿有才干,便让他出来做官。
可司马懿称病不出,曹操便吓他说不出来就收监,司马也只好出来了。
曹操对于人才,没有阅历和门第的偏见。
那么同时从 历史上也可以看出人才对于曹操的重要: 建安十三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
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
江东的鲁肃受孙权之命与刘备会晤,商讨对策,诸葛亮又受刘备之命,于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与孙权结盟,共抗曹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水师于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迫使曹军退回中原。
这就是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
曹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
汉延康元年(220)正月,曹操死;十月,子曹丕称帝(即魏文帝曹丕),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
魏国建立不久,政权开始腐败。
齐王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
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乘时立功,于魏景元四年(263)出兵灭蜀。
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
魏国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三国是兵慌马乱的时代。
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三国演义》是乱世的故事;乱世之中,人最聪明,计策最多,策略最绝,人物在最富有色采的。
但这些计策,策略,人物都在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应付日趋复杂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具有借鉴。
易中天对于曹操的用人之道有如下评论: 曹操前期的五位重要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个人来自曹操的对手的阵营,郭嘉和荀彧是从袁绍那里投奔曹操的。
郭嘉临走的时候跟袁绍的谋士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很重要,郭嘉是这么说的,他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 郭嘉的这段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一个智慧的人,尤其是一个准备做谋士的人,要能够善于为自己选择一个好老板。
你要是老板选错了,那你这一肚子的学问、知识、谋略,那你就没有用武之地;如果你老板选对了,那你就可以功成名就。
第二层意思,袁绍不是一个好老板,为什么呢?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那么周公是如何下士的呢,“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就是说他正在洗头,突然有人通报说有一个人才来了,马上停止洗头,把头发抓住去接见。
正在吃饭的时候,有人通报说人才求见,马上把嘴巴里的饭吐出来,然后出去接见。
洗一次头他三握发,吃一餐饭他三吐哺,他非常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郭嘉说,这个样子袁绍是学会了,但是没有学到周公的精髓,所以袁绍的礼贤下士是靠不住的,何况袁绍本人还有一些什么毛病,所以袁绍不是好老板。
还有第三层意思,郭嘉没有明说,我们可以猜出来,那就是曹操是个好老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谋士郭嘉的眼里,曹操才是一个能够成就大事的人,所以他才毅然决然地离开袁绍投奔曹操。
也就是说,人才都是择贤主而归附的,因为人才只有在一个好老板手底下才会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做一个好老板呢?易中天先生又为什么认为曹操是一个好的老板呢? 那么曹操怎么就是个好老板呢?也有以下几点表现: 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这两个人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
什么叫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那种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这就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
比方说我们一再提到的崔琰和毛玠,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呢?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
三国演义曹操的评价
乱世之枭雄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体现在他的生性残忍,为报父仇,攻城屠杀百姓数万,无辜牟泻“雁崴?级碌乃?共煌ā? 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为我们至尽传诵。
曹操是中国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
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
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
在北方统一的战争中,曹操发挥了杰出的才干,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说曹操是军事家,这点我很同意。
有的学者认为曹操是个诗人,我也赞同。
因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
有的人认为曹操是政治家,我认为有些评价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杀百姓的暴行,公元193年,曹操借替父亲曹嵩报仇,曾经血洗徐州和从雍、凉逃难来的手无寸铁的百姓,战争是残忍,而百姓是无辜的。
他们不应该成为军阀之间征战的牺牲品。
屠杀的黎民达到几十万之多,‘泗水流之不畅’(《后汉书·陶谦传》)足见当时杀人场面之惨烈。
太残忍了,这件事暴露了曹操内心深处的凶残。
也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点。
曹操也有镇压农民起义军的罪行,曹操的双手沾满了黄巾军的鲜血。
其次,曹操个人作风也有很大问题,曹操这个人非常的好色,虽然‘圣人’有云:‘食、色,性也’的高妙论调,但曹操为了女人确实到了疯狂的地步。
征战张秀时霸占其婶母,打吕布时强占其部将秦宜禄的夫人。
虽然不是很坏,可在道德问题上,是应该予以谴责的。
最后,曹操为了自己的权力‘挟天子令诸侯’而屠杀了许多文臣武将。
孔融、杨修、崔炎等对曹操有极大贡献的手下也尽死其手。
验证了封建统治者能为我所用留之 不用则杀之的恶劣作风。
可笑的是中国文坛所谓的巨子郭沫若先生竟然写《替曹操翻案》这样毫无价值的文章,文章没有正视曹操屠杀百姓的一些列罪行而单方面鼓吹曹操实行的屯田,曹操的屯田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的剥削制度,不足后人效仿。
我们国人所崇拜的鲁迅认为曹操‘至少是个英雄’曹操到底英雄在何处?却并未明言。
任何极端的评价曹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更加辨证公正的评价和认识曹操。
对于曹操的评价
乱世出英雄,曹操乃一代英豪。
当时群雄逐鹿,只有强者方可领导群雄,曹操文武全才,对我国当时的政治、文化、农业的发展都做出巨大贡献!古今少有! 奸雄奸雄,就是奸诈的英雄。
当初对陈宫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就出自他之口。
曹操的权力欲极强,在他从将军到魏王的历程上,死了无数文臣武将,如荀式叔侄,董承等,甚至伏皇后,都是因为他排除异己争夺权力被杀。
做人又太多疑,诸葛亮能数次打败他无不与此有关,还为此杀过无辜的侍卫。
扩展资料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1]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年轻时期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乔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乔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阳的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
这些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
参考资料:曹操-百度百科
对曹操的评价300字
乱世之枭雄!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当世英雄、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
说曹操是军事家,这点我很同意。
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
说曹操是个诗人,我也赞同。
因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
说曹操是政治家,我认为有些评价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杀百姓的暴行,屠杀的黎民达到几十万之多,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点。
其次,曹操个人作风也有很大问题,曹操这个人非常的好色,曹操为了女人确实到了疯狂的地步。
征战张秀时霸占其婶母,打吕布时强占其部将秦宜禄的夫人。
最后,曹操为了自己的权力‘挟天子令诸侯’而屠杀了许多文臣武将。
验证了封建统治者能为我所用留之 不用则杀之的恶劣作风。
我们国人所崇拜的鲁迅认为曹操‘至少是个英雄’曹操到底英雄在何处?却并未明言。
任何极端的评价曹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更加辨证公正的评价和认识曹操。
描述曹操的句子
描述曹操的句子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被称为“奸绝”。
他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作者就通过许邵的口吻评论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通过一系列事实,即从政治、处世、用人以及军事斗争等多个层面出色地塑造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和本质。
曹操的名言
1. 煮酒论英雄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
”2. “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3. “竖子不足与谋”4.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5. “宁我负人,勿人负我”6. “生儿当如孙仲谋” 7.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8.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9.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
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如何评价曹操的功过?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资治通鉴》引谋士荀彧、郭嘉对曹操的评价,说曹有十胜,即“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26]。
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挚。
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同时也揭示他年少志愿:在天下太平后隐居故里,过这夏天打猎、冬天读书的愿望,但身居高位,夙愿难遂。
曹操在其军事生涯中,曾发动多次屠城,受到屠杀的战俘与平民达数十万之多。
(曹操屠徐州见于上文,《后汉书·孔融传》“曹操攻屠邺”等多处。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及政治和民间对于“正统”的推崇,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
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俗语“一说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贵神速)。
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
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曹操是中国军事史上第一流的军事家。
曹操时常打败仗,开始在军事上还是一个乱撞的鲁莽家,绝不像正史上所讲的,是天生的军事才能。
但是后来曹操能总结战争失败的教训,并能虚心倾听和采纳臣下的正确判断,因而在对全局其决定作用的战役,如官渡,柳城,渭南之战取胜。
作为指挥大军的曹操,在历次战役中,也锻炼了自己的指挥才能,有起初指挥三五千人,到后来发展到能够指挥四五十万大军。
毛泽东对曹操持正面评价,他不仅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诗句,还在1954年公开赞扬曹操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
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
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
这个案要翻。
”
曹操的评价100字
关于曹操,人们似乎已经无话可说--平定北方之赫赫武功、唯才是举之开明措施、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机变权谋、引一代风尚之粲然文采,政治、经济、军事、文学,无不有所建树。
作为古代官员,他位极人臣;作为历史人物,更是堪称绝对的偶像派,时至今日,仍然拥有众多拥趸。
不可否认,曹操是一个魅力十足的人物,他的魅力从表层上讲在于他的强势--实为三国时代最重要之角色。
面对历史的垂青,后世往往无可奈何,然则爱慕强者之心却总是人皆有之。
早期的曹操在涉及社稷民生等方面还颇有忧国忧民之情怀,有诗(《蒿里行》)为证: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他可以吟出悲天悯人的诗句,有时却酷虐嗜杀;他可以行事诡谲变诈,有时却对待故人情深义重;他以忠君报国的姿态步入仕途,却身不由己地从“有志青年”逐渐蜕变为乱世奸雄。
这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千百年来可以遭到无数人的唾骂,也可以受到无数人的追捧,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曹操本身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