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励志文章

孩子吃饭哭闹不听话怎么办 如何让你的宝宝不当餐桌熊孩子

日期:2015年08月15日 分类:励志文章

孩子吃饭哭闹不听话怎么办 如何让你的宝宝不当餐桌熊孩子


孩子吃饭哭闹不听话怎么办 如何让你的宝宝不当餐桌熊孩子

宝宝吃饭的时候不听话,孩子在餐桌上总是哭闹无礼,遇到这样的问题,作为父母的你,会怎么办?分享VOGUE中国版编辑部主任曾焱冰的一篇育儿好文:远离餐桌熊孩子

在餐厅里,我们都有过这样默默崩溃的时刻——邻桌的孩子不停打闹、上窜下跳、互相追逐;小孩把盘子碗敲得叮当乱响,挑拣食物或把食物当做玩具;席间一同就餐的孩子不断打断大人谈话,大声尖叫、娇纵顽劣……

每当这种时候,作为旁观者总是心里恨恨地想,如果是我的孩子,一定臭揍一顿!但孩子在餐桌上没样儿,并非抽他两个嘴巴,然后告诉他一堆条条框框就可以解决的。多观察就会发现,那些可以安安静静、举止得体的小孩,都是在平日里就受到过良好的言传身教,有愉悦的生活环境,并时刻被成人礼貌对待着的孩子。反之,没有被好好尊重过的小孩是不会理解这些抽象词汇中的含义的。

礼法并不是为了看着漂亮,礼法的真意是理解生命中的一些本质。”日本知名平面设计师山口信博如是说。就像我们了解,残酷是生命的真相,因而我们懂得了珍惜那些被我们剥夺生命而得来的食物。在西方的餐桌上,饭前会为上天赐予的食物祈祷,在东方,亦以不可掉落饭粒和剩余食物成为重要的用餐礼节;自私是人的本性,克制自己为他人着想则成为重要的礼仪。谦恭、隐忍、注重礼节——不打搅别人,让他人感到愉悦是其中的本质……

对于幼童,在一餐一饭的日常生活中培养的礼仪,并不仅仅是这些规矩本身,而是通过这些细小的行为方式,告诉他们一种与人、与世界相处的模式,并通过这些获得自信和他人的尊重。英女王皇室家庭总管Alexandra Messervy女士这样诠释礼仪——拥有好的礼仪的全部目的,是为了建立自信。因为它可以使其他人感到舒服、自然。

同样,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也并非一个粗鲁的命令和强加式过程,而是在尊重他们,为他们着想的基础上,让他们从懵懂的模仿,到能体会出其中的美好的真谛。

一起就餐是为了愉快

这么说听起来有点白痴,谁不知道用餐是为了愉快呢?但事实往往本末倒置,在我们过多专注于严格练孩子用餐礼仪、培养用餐好习惯时,常常忘了让他们首先感受到,吃饭是一个享受愉悦的过程——这才是我们的出发点。那些懂得享受用餐乐趣的孩子总能在举手投足间恰到好处,而缺乏用餐礼仪的小孩更多时候甚至不知道他们为何会出现在餐桌前,为何总在这种时候被父母教训?更不知道他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食物或周围环境?

李安导演曾说过拍电影有几条定律,不要碰小孩、不要碰动物,不要碰水。确实,这些都是最难掌控的部分,但电影可以避开小孩,可作为生活的导演,我们必须面对我们的孩子。在这部戏的脚本中,就要从心底认同,教会孩子餐桌礼仪的目的,不是在外出吃饭时做给别人看,也不是在家里拿着游标卡尺盯住孩子在餐桌上的一言一行就够了。餐桌礼仪不是桎梏,不是让孩子戴着脚镣舞蹈,而是灰姑娘的水晶鞋,把孩子最天真美好的部分连同他们古灵精怪的热情一起安放其中,用最自然最舒服的方式展现出他们闪闪发亮的一面。

教养首先要讲道理

一次吃饭时,一个孩子不断大声地打断我们的对话,对她的妈妈以及其他人大叫——吃饭的时候不可以说话!

场面尴尬。作为父母,是粗鲁地呵斥,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搭茬儿,还是含糊地说,大人可以说话小孩不可以?这似乎都不合理。难道不是他的老师或父母曾经这样要求他吗?是否有必要先给他解释清楚,吃饭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说话?

是的,吃饭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说话呢?

难道吃饭的时候不正是大家交谈最好的时机吗?这条规矩的形成也许起因于希望孩子尽快专心吃完食物,并且不要被饭粒呛到,但这并不合乎生活常理。日本小说家、评论家宫本百合子在她的著作《新教养》中提到,教养要合乎道理,这是非常重要的事。烦琐而不得要领的教养,是最差的。因而,吃饭不能说话这条规矩应该稍作修改——嘴里含着食物的时候,请不要说话。

教养首先要讲道理。实际上,无论是拿筷子的方式,还是左叉右刀从外而内的餐具摆放顺序,都是符合人体工学的。千百年来形成的礼法,一定会是最方便、最有效率的章法。无论中西,上菜的顺序、品尝美味的讲究,又都内含着对人味觉的深入研究。我们为什么要告诉孩子,先品尝清淡的前菜,味重的荤菜要在海鲜之后,而甜品压轴?因为这样才能享受到味觉丰富的层次。又为什么拿酒杯的时候只能捏住杯脚?专喝勃艮第酒的酒杯杯口窄,而喝波尔多酒的酒杯杯口宽?这里面关于化学和生理学的道理可以等他们长大点后慢慢讲解。但你要做的是,教给孩子之前,自己要深谙其中的道理,即使像不能抖腿斜眼、筷子不能插在米饭上、不能敲盘子敲碗这些要求,虽然尽可以大喝一声,少废话,这就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但其实,这一切也是和社会文化与心理学之间有着扯不完的关联和典故的。

 

孩子吃饭哭闹不听话怎么办 如何让你的宝宝不当餐桌熊孩子

不被打扰的小孩才懂得安静

在餐厅里,我们会遇到这样的孩子——像有多动症一般,一直处于不安的状态。对父母说话高声而无理,甚至尖叫,把食物乱丢,杯盘弄得乱响,还会撒泼哭闹。

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孩子——一直专注地吃着面前的食物,小手的动作甚至还笨笨的、萌萌的,但却很努力地吃完食物。想要什么的时候会向父母提出请求,会和父母交流,但不会过大声量或一直打断大人的谈话。

这两种孩子从生下来都是一无所知,并没有谁对餐桌礼仪或用餐规则天生就懂,但发展到如此极端的两个方向,必然有其中的原因。我们把镜头再推过去仔细观察,会看到第一个孩子的妈妈一直在絮絮叨叨问孩子吃这个不吃那个不,要擦手要喝水要撒尿,不要摔筷子不要敲碗要坐直。那个孩子刚吃一口米饭,妈妈便塞过来一口青菜,刚要喝水,妈妈又叫着擦擦嘴,而孩子的父亲一直在玩手机,与这对母子的交流几乎为零。而第二个孩子的父母则穿戴精致得体,一边用餐,一边彼此轻声愉快地交谈,他们的目光时常会落在孩子的身上,但很少去打扰他,只在他最需要的时候及时而到位地提供帮助。如果他要说什么,他们总会转过目光,注视着他认真倾听,并耐心地和他交流。

就像前文所说,被好好尊重和礼貌对待的小孩,才会以同样的礼貌待人。同样,在日常生活中不被随意打扰的孩子,才能够懂得安静和专心。从儿童心理学上讲,专注力是幼儿发展的第一要素,成人过多指令和频繁的干扰会阻碍专注力的发展;不能懂得他们内心的需求,错误的教育手法和无效的沟通方式,都会让孩子因为无路可走而变得焦躁——他们除了以发脾气和搞破坏为手段地发泄和引起关注外,别无他法。做一个简单的置换游戏,假设你是那个被一万只苍蝇嗡嗡嗡包围住的可怜虫,三分钟被人摆弄一下头发抹一下嘴角,两分钟纠正一次坐姿,并不断地让你吃这个吃那个要这样不要那样,你还不能掀桌子也不能起身就走,不可以以成人的方式表示抗议,怎么办?估计也只能嚎啕着满地打滚儿了……

为孩子外出用餐做足准备

经常看到一些年轻而时髦的父母会带着他们一两个月甚至更小的小婴儿一起吃饭、喝咖啡、晒太阳,小宝宝也许只是躺在婴儿提篮里,或依偎在大人怀里睁大眼睛吃着手指好奇地看,但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正是一家人在一起,愉快地吃很多很多顿饭吗?

千万不要因为怕麻烦而放弃带小孩出门。在餐厅里看各式各样的人、观察环境,感受轻松欢乐的气氛,都是潜移默化的启蒙。只是当你决定带小宝宝出门前,备课工作要做仔细,这样才能让吃饭变成一个令人愉快的过程。

首先是餐厅选择。对于婴幼儿来说,希望他们接触的环境是明亮的、充满阳光,宽敞、不那么嘈杂,环境雅致干净,尤其是气味上要清新自然,用餐的客人也是彬彬有礼的——好的审美和举止对小宝宝都是正面的熏陶。那些提供周末早午餐的西餐厅会是很好的选择。这些餐厅在入夜后也许是正式的Fine Dining餐厅,不适合儿童出没,但周末早午餐则不同,没那么正式,用餐的人群也会包含很多家庭。

当小宝宝会走路了之后,则可以选择一些有花园、户外走廊或专门设有儿童活动区域的餐厅。耐性短是小孩子的天性,当他有些坐不住的时候,可以带他出去放放风,寻找点其它乐趣。而在他能吃东西后,要在选择餐厅的时候着重考虑,是否有提供适合小宝宝食用的安全可靠的食物,毕竟,和大人一起享用美味才是出去吃饭的根本。

至于绝对不要选择的地方,一类是非常正式的高级餐厅(尤其是晚餐),无论是否有明文规定,带低龄的孩子去都是不礼貌的;有酒吧性质的餐厅,吵闹的音乐和狭窄的环境也不适合儿童;洋快餐实在是摧毁味觉和健康的地方,建议远离;火锅、烧烤一类的有危险系数的餐厅更不适合孩子。

此外,一些对孩子友善(Children-Friendly)的餐厅,会提供可爱且不易碎的儿童餐具,对于不单独提供餐具的地方,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决定是否随身携带专属的杯盘勺筷。还有用餐时间,即使爱丽舍宫的总统晚宴也会严格规定时间不超过55分钟,更何况小孩子的天性使然,不可能安安静静地一直坐着,所以要考虑到餐厅上菜速度和用餐时点菜的数量,如果是和友人相聚畅聊的饭局,就干脆把孩子放在家里吧。

餐桌礼仪就是日常的教养

在保罗·福塞尔的《格调》一书中提到,人的生活品位随着他的成长一旦形成之后,一般不再会发生大的改变,即使经由有意识的熏陶和训练似乎也收效甚微。这也是你很难看到通过一两个疗程的“贵族礼仪培训课”就能培养出贵族一样。尤其是在经历过天灾人祸,传统文化曾经严重断裂的中国,重拾礼仪更是一个急迫却也漫长的过程。如今迅速成长的中产阶级父母会格外看重下一代的教养养成,希望他们的孩子可以在餐桌上举止优雅,在社交场合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成长为社会中的“新贵族”。但这一切又真的急不得,比如我们讨论的餐桌礼仪,说白了,实际上都是日常的教养,它们并不独立存在,也不会像餐巾布一样,只短暂地展示于餐桌之上,而是整个家庭生活水平、成员教育程度和教养综合熏陶的呈现。

因而餐桌礼仪的培养,不应该仅仅限于在餐桌之上。一言一行具体的身教,胜于空洞乏味的言传。就像简单的请、谢谢、对不起,每个成年人都会教给孩子,但小孩更直观地感受到的不是这些词汇的应用,而是父母对待服务人员的态度;为他人着想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降低了嗓门、打喷嚏知道遮住嘴巴后,在餐桌上是否会倾听配合别人的谈话则是潜移默化中教养的体现。筷子刀叉的使用方法可以通过严格的管教来传授,但吃相中的贪相和贫相则是更细微之处的流露。

在遇到孩子失礼于人的时候,我们总是先想到,你丢了我的脸。但要知道,他并不会为了你的面子而活。教养并不是只针对孩子,要时刻透过孩子的行为反思自己的举止。

也不要喋喋不休地去说这样不可以那样不可以,而是去做。一个温和谦恭的父亲,不会教出对人颐指气使的女儿;一个举止优雅的母亲,也不会有粗俗莽撞的儿子。在一个顽劣的孩子身上,反射出的实际上是父母的粗鲁和不自知。

因而我们也会说,养孩子也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的过程。与其说,孩子,你要为我争气!不如说,孩子,我会为你争气!

 

孩子吃饭哭闹不听话怎么办 如何让你的宝宝不当餐桌熊孩子

全世界通用的餐桌礼仪

在我们的印象里,总有个误区,觉得西餐的规矩更多一些,而中餐不必那么讲究。但其实,光秦汉以前的各种礼仪就已经写成了一部《礼记》,其中关于餐宴中的诸多规矩细致到惊人,“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吃饭别吧唧嘴;不要大口撕咬着啃肉;吃多少夹多少,别再放回去;狗也有尊严,别把自己不啃的骨头扔给狗;不能爱吃什么就猛吃,更不能因为烫嘴就扇风吹热气儿……这些东西放在今天,依然是完全通行的标准,而且,如果细细想来,其实无论中餐西餐,好的礼仪,全世界通用。

比如说手脚。在中国,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是,吃饭时,手要扶碗,决不许一只手垂在桌下,当然,也不能胳膊肘上桌子。空着的手,轻握在桌边,小孩可以放在膝盖上。双脚要平放,脱鞋或叉开双腿都很不礼貌;不翘腿,不抖脚。在西方,这些规则都可以直接翻译,分毫不差。

再说坐。无论中西,坐如钟,便是要正,稳。椅子要深座,不靠椅背,整个人腰背挺直,在任何文化中,歪斜的坐姿或瘫软趴下都是不入流的表现,挺拔而不僵硬为最佳。

具体到吃饭,不管哪国人,主人(或长辈)不开动,客人(或晚辈)不能吃;中式饭碗要端起,不低头扒饭,西餐餐叉送嘴边,不为食物而折腰;喝汤不出声,中式汤烫不要吹,放凉一点再喝也不迟;从小学会把食物分成一小口一小口吃,不撕咬、整块啃,吃相不野蛮,不要骚扰到别人;一只手一次只做一件事,轻拿轻放,不撞杯子不撞盘;吃相要干净,保持自己碗盘餐具整洁;无论西式自助还是中餐分享,不要一次取食太多,不可挑挑拣拣,筷子不能伸到别人面前夹菜,不能把喜欢的食物都揽到面前;勤擦嘴,不喜欢吃的东西要悄悄吐在纸巾中;吃饭只能在餐桌上,不能满餐厅乱走,坐下后不可换座位,提前离座要征询大人同意;嘴里含着食物不要说话;西餐桌上够不到的东西不要伸胳膊去拿,请旁人帮忙传递,中餐转盘,小孩不可擅自转动,而应该请父母代替夹取食物。

这些规矩,都是从小便应该熟知的,它就像音乐或艺术,是一种非语言的交流方式。掌握这种技能,就犹如让孩子瞬间拥有了好的歌喉或神奇的画笔,无论是在金发碧眼的国度,还是在我们古典的东方,都可以顺利与人交往。文明的礼仪,实际上是一本全球免签的护照,能帮孩子走得更高、更远。

“救火”和“应急”

在说完所有这些之后,还要说一件事。

要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都是天使和恶魔的混合体,或者说就像来自蓝星的生物,平时再有教养的小孩也会有这样的时刻——也许是身体不舒服,或者是情绪不佳,再或者只是忽然想念自己的星球而有些伤感,在你完全无法掌控的某个点上,他失控了。

这时你要做的肯定不是当众训斥孩子,那只能让场面更糟。先稳定住自己的情绪,放松,要知道大家虽然被打搅都会不愉快,但文明社会中的人们,对于难以掌控的低龄幼童还是会有宽容之心的。迅速而平静地把他带离餐厅,哪怕是舍弃还没有端上桌的龙虾或鹅肝,到一个安静的、不会打扰到其他人的地方等他稳定情绪。温和地对他。这时最怕的是大人的慌乱和紧张,至于如何让自己在这种尴尬的时刻泰然自若?

旅行作家,且育有一个非常出色的女儿的英国绅士Mark Graham曾告诉我,当年他在带着三岁的女儿外出偶遇状况时,心里默念十遍让自己镇定的“秘密口诀”是:我默默忍受了那么多年吃饭听熊孩子吵闹,现在终于是你们该偿还我的时刻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