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赶上浪潮,又眼睁睁看它远去
日期:2015年08月14日 分类:励志文章
我们为何赶上浪潮,又眼睁睁看它远去
1
对人和事业而言,在适当时机找到和放弃节奏都至关重要。
一句是:「一旦把握住了节奏,只需维持即可。」这是村上春树谈跑步,以及由跑步推及人生时说的。另一句来自乔布斯传,大意是,一件事物的开创者往往也是最后一个意识到它已经过时的人。
这两句话可以同时指向写作、事业或人生,都与节奏感有关。前者是说找到准确的节奏何其重要,后者则告诉我们如何打破已经成熟的节奏。问题在于,究竟该延续节奏还是该不断寻找新的节奏?如何断定一种节奏已经固化、过时?
首先重要的当然是找到节奏,开创事物,领导潮流。许多人毕生的努力只是在完成这第一件事。等到节奏已经确立,韵律已经流畅,潮流已然生成,就该警惕,对节奏进行调整,要么在主调不变的前提下增加细节的起伏,要么在确定的长期方向进行局部调整。
《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在书里提出过,一家公司只要赶上大势,自己又不出错,那么就可以顺着潮流存活许多年,直到下一次大潮到来。他提出的问题同时涉及上面两句话。假如只想安心享受十年的成功,那么找到对的节奏并保持稳定就足够了。一件成功的事业、一股浪潮或者一个稳定的的写作套路要想过时,需要不短的时间或巨大的变动,在此之前并不十分危险。但假如想变成基业长青的事业,想追求常新的人生,想在自己创造生命的中途突然让所有人大吃一惊,那么在安全期限内便需要提前准备。
2
然而,找到准确的节奏并成为优秀的作家、企业家或风头人物本身已经不容易,我们每每见到紊乱的步调。找到节奏并获得成功之际想要改变则更加艰难。事业(假如我们将写作、人生这些东西统统归为事业)成功需要一种节奏感被反复强化并长期坚持,这时候,惯性已然形成,变向要承担巨大的风险,要求卓越的自省意识,这都是艰难的。
我们很难举出成功作家或备受喜爱的人彻底突破自己的例子。相反,大多数是新人进入并淘汰老人。柯达、诺基亚、索尼唱片都凭借良好的节奏感在胶片业、传统手机业和唱片业流行之际盛极一时。但它们对新潮流忽视甚至抗拒,进而在发觉大事不妙时匆忙转向,结果尴尬无比。《浪潮之巅》中举了太多这样的例子,比如AT&T和开创门户网站模式的雅虎。(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反例,即IBM公司,据《浪潮之巅》所说,它开始即依赖政府和大公司客户,因而对个人电脑的浪潮缺乏预计,从而最终在个人电脑的领域失败。但郭士纳成为总裁后,接受现实,将个人电脑业务出售,继续安心从事IBM赖以崛起的大客户技术服务,使生意保持兴旺。在新的大潮到来前,它可以安然无虞地循照旧节奏存活。)
成功转变的人自然有。就个人而言,最好的例子是Bob Dylan。整个1960年代,Bob Dylan的音乐从民谣突然变成摇滚,后来又转变为抒情的乡村音乐。而每次转变之前他都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声望。1960年代前期,他弹不插电吉他唱民谣,是民谣潮流的领军人物,但1965年,他突然弹起插电吉他唱摇滚,被许多人骂为叛徒,但Bob Dylan和《like a rolling stone》等歌曲一起,掀起巨大浪潮,在音乐和社会运动领域都成为长久不衰的潮流。
大企业领域的例子,似乎还是只能举到苹果,作为个人电脑领域的佼佼者,它不但没有落后、反倒是掀起了移动化的浪潮,其间还顺带着改革了音乐工业。很多小企业也在默默无闻地凭借着节奏的调整而追逐时代。但总体而言,在企业领域,人们并未总结出一种确定的「节奏调整定律」——既要靠某个空前绝后的人物的机缘巧合,又要靠接纳和容许这种人物的制度。
3
对公司而言,选择必须是慎重的。顶好是在潮水还正汹涌、太阳还在头顶的时候就要四处探路。否则,就甘心坚守自己已经形成的节奏感,在潮水退去之前安守成功,或在长日将尽之际担当旧行业的守门人,直到夕阳西落——要知道有些领域,潮汐的周期是很久的,一家寿司店即便开两百年也可以继续受到欢迎。最糟的是临到动荡来临之际,既跑乱了原来的步子,又来不及找准新的方向,不等太阳落山,自己先消亡。
但对个人而言,突破自己的风险并不致命。它是一件随时可以做的事情。第三句引语来自乔布斯。他30多岁的时候说起人一过30岁就会思维僵化、缺乏创新意识:
「人们被卡在这些固有的形式中,就像唱片中某一段固定的凹槽,他们永远无法摆脱出来。当然,有些人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有一颗孩子般的心,可惜这样的人太稀少了。」